全球經濟陷入災難危險確實存在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時至夏日,但全球金融中心的情緒難言晴朗。受黯淡的經濟信息影響,股市已連跌數周,全球工業產出也已下降,消費者變得更謹慎。整體看,全球經濟增長目前正處于復蘇起步兩年來最疲軟的階段。眼…
時至夏日,但全球金融中心的情緒難言晴朗。受黯淡的經濟信息影響,股市已連跌數周,全球工業產出也已下降,消費者變得更謹慎。整體看,全球經濟增長目前正處于復蘇起步兩年來最疲軟的階段。眼下的經濟不景氣究竟是暫時的困難,還是復蘇開始瓦解?
從影響因素看,這次經濟疲軟應是暫時的。首先,地震和海嘯給日本經濟帶來嚴重沖擊,并導致全球供應鏈和工業生產混亂。不過就在統計數據顯現這一因素影響的同時,更多前瞻性的證據卻暗示經濟即將反彈。
第二,年初油價的突然上漲打擊了消費者信心,造成需求下降。雖然阿拉伯世界的更多不穩定因素仍有可能推動石油價格再次上揚,但目前來看油價上行壓力正在減弱。這將有助于提振消費者信心,促進支出。
第三,為了應對高通脹,諸多新興經濟體已收緊貨幣政策。鑒于政策效果正開始顯現,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的放緩不失為一個好兆頭。即便是在對經濟硬著陸風險最為擔憂的中國,也沒有證據表明出現政策超調狀況。相比之下,更大的風險在于對經濟疲軟的擔心可能導致緊縮政策提前結束。在貨幣環境仍格外寬松的條件下,政策松懈將導致更高的通脹水平,并更有可能最終導致經濟再次崩潰。
經濟增速暫時放緩或許是大多數新興經濟體所需要的,但卻是發達國家最不愿面對的。特別是在財政和貨幣刺激相繼撤出的情況下,此次經濟放緩將格外危險。
在美歐經濟體采取的緊縮政策中,有一部分是正確的。比如考慮到潛在通脹率上升,美聯儲將避免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而另一些政策則有失妥當。比如歐元區在沒有出現薪資通脹跡象,且周邊經濟體依然脆弱的情況下選擇加息;美國各政黨之間關于中期赤字的爭論可能導致短期政府支出大幅減少,甚至出現技術性違約等。
上述危險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帶來破壞性影響。由于對經濟增長強度心存懷疑,企業坐擁大筆現金卻遲于投資或招聘,而這些經營活動正是全球經濟增長所亟需的。
如此看來,由于政治家們的頑固而使經濟陷入災難的危險確實存在。雖然災難爆發的可能性或許并不高,但任何因素都不容忽視。盡管按經濟學的邏輯,全球經濟只是陷入一時之困,但那些好斗的政治家們完全有能力將其拖入新一輪的衰退。
來源:中國證券報
從影響因素看,這次經濟疲軟應是暫時的。首先,地震和海嘯給日本經濟帶來嚴重沖擊,并導致全球供應鏈和工業生產混亂。不過就在統計數據顯現這一因素影響的同時,更多前瞻性的證據卻暗示經濟即將反彈。
第二,年初油價的突然上漲打擊了消費者信心,造成需求下降。雖然阿拉伯世界的更多不穩定因素仍有可能推動石油價格再次上揚,但目前來看油價上行壓力正在減弱。這將有助于提振消費者信心,促進支出。
第三,為了應對高通脹,諸多新興經濟體已收緊貨幣政策。鑒于政策效果正開始顯現,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的放緩不失為一個好兆頭。即便是在對經濟硬著陸風險最為擔憂的中國,也沒有證據表明出現政策超調狀況。相比之下,更大的風險在于對經濟疲軟的擔心可能導致緊縮政策提前結束。在貨幣環境仍格外寬松的條件下,政策松懈將導致更高的通脹水平,并更有可能最終導致經濟再次崩潰。
經濟增速暫時放緩或許是大多數新興經濟體所需要的,但卻是發達國家最不愿面對的。特別是在財政和貨幣刺激相繼撤出的情況下,此次經濟放緩將格外危險。
在美歐經濟體采取的緊縮政策中,有一部分是正確的。比如考慮到潛在通脹率上升,美聯儲將避免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而另一些政策則有失妥當。比如歐元區在沒有出現薪資通脹跡象,且周邊經濟體依然脆弱的情況下選擇加息;美國各政黨之間關于中期赤字的爭論可能導致短期政府支出大幅減少,甚至出現技術性違約等。
上述危險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帶來破壞性影響。由于對經濟增長強度心存懷疑,企業坐擁大筆現金卻遲于投資或招聘,而這些經營活動正是全球經濟增長所亟需的。
如此看來,由于政治家們的頑固而使經濟陷入災難的危險確實存在。雖然災難爆發的可能性或許并不高,但任何因素都不容忽視。盡管按經濟學的邏輯,全球經濟只是陷入一時之困,但那些好斗的政治家們完全有能力將其拖入新一輪的衰退。
來源:中國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美聯儲對通脹風險視而不見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