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羅奇: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最大風險是通脹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最近一段時間,國際上圍繞中國概念股以及中國經濟的懷疑和指責甚囂塵上,中國的股市和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跌跌不休”,幾個月前還前景一片大好的全球市場似乎也突然變得陰云密布。中國…
最近一段時間,國際上圍繞中國概念股以及中國經濟的懷疑和指責甚囂塵上,中國的股市和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跌跌不休”,幾個月前還前景一片大好的全球市場似乎也突然變得陰云密布。中國經濟到底怎么了?世界會迎來又一次的衰退嗎?
史蒂芬·羅奇認為,中國經濟出現所謂“硬著陸”的概率并不大,外界對于中國的憂慮和唱空顯然過了頭。中國目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通脹,比較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大幅上調貸款利率。對于全球經濟,羅奇并不樂觀。他認為,隨著經濟刺激政策逐步退場,加上各國面臨諸多難題,世界經濟未來幾年都將保持疲軟增長態勢。
作為華爾街最資深、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史蒂芬·羅奇近日在滬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對于目前經濟界最關心一些問題,這位摩根士丹利亞洲非執行主席兼耶魯大學教授給出了他的解答。
中國還需要繼續加息
上海證券報:最近海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暴跌,有人認為,中國股票出現了泡沫,中國經濟出了大問題,您認為呢?
羅奇:我并不認為中國股票總體上有泡沫。我承認,的確有部分股票可能被高估,或者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給股市人氣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我并不據此認為,當前中國股票存在泡沫。
如果投資人相信現在中國經濟馬上就會出現硬著陸,那么現在可以賣出中國股票。但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很多人都在談論中國的房地產泡沫,談論中國的投資過剩,談論中國再次出現上升苗頭的壞賬。沒錯,在這些領域,的確有些令人擔憂的跡象,但還不至于會讓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
我仍然對中國經濟的前景非常樂觀,很多外國人現在對于中國經濟充滿擔憂,對美、歐、日乃至全球經濟都非常擔憂。我認為,對于中國的擔憂有些過頭了。
我認為,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中扶持消費的政策是一項英明的決策,這將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有助于實現宏觀的再平衡,有助于更好抵御來自外部的沖擊,比如目前來自歐元區、日本以及美國的各種沖擊。
我認為,支持內需的戰略是完全對路的,中國執行這一戰略的決心也是很大的,而中國也擁有實施相關戰略的有效工具。
上海證券報:那么您對中國經濟有什么擔憂嗎?
羅奇:我認為,中國在應對通脹方面需要更加激進一些。中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解通脹壓力,包括大幅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通過行政手段調節農產品供需,溫和的本幣升值以及自去年10月以來先后四次上調基準利率。
但我最希望看到有更大動作的是在利率方面,F在中國的一年期貸款利率是6.3%,而通脹率達到5.5%,這說明實際貸款利率僅為0.8%,還不到1%,這顯然太過寬松,根本談不上是“緊縮”的政策。我認為,中國的實際貸款利率至少應該達到2%到2.5%,也就是說,貸款利率至少還應該上調150基點。在“高增長、高通脹”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最強有力的政策工具,那就是上調貸款利率。
我認為,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最大風險,是未能采取強力措施控制通脹。因為,如果中國的通脹繼續加速上升,到時候可能需要比現在更強的貨幣緊縮,后者將可能導致經濟出現非常顯著的降溫,就像上世紀90年代初的情況一樣。如果中國的通脹率持續上升,比如到6%、7%,到時候可能需要更高的利率才能給經濟降溫。與其那樣,還不如現在就大幅上調貸款利率。
世界經濟疲軟在預料之中
上海證券報:最近世界經濟再度出現疲軟,這是否在您的預期之中?全球經濟目前的最大風險是什么?
羅奇:我對再次出現的全球經濟疲軟一點都不吃驚,幾年來,我一直非常清楚地表達了我對經濟增長黯淡前景的憂慮。
在經歷了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目前仍非常脆弱,這也符合歷史上的一貫規律。每次在發生重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過后,世界經濟總要經歷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恢復期。盡管在危機剛剛過去后的初期反彈會很快,會有“V”型反轉,但當經濟再次掉頭向下,接下來會有一段很長時間的緩慢增長期。過去兩年的危機期間,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遭受了很沉重的打擊,需要有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元氣。在此過程中,如果碰巧出現新的重大沖擊,經濟可能出現反復,甚至再次陷入衰退。
上海證券報:那么您認為這個低增長時期會持續多久?出現又一次衰退的概率有多大?
羅奇:這真的很難說。在我看來,至少在未來幾年中,全球經濟都可能保持緩慢增長格局。
我認為,再次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可能超過大多數人的預期,很多人都認為這不大可能發生。但我認為,有三分之一概率世界經濟會重新陷入衰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在的經濟狀況比一年前更艱難。G20各國在危機期間和危機后推出的刺激措施正在減弱,各國都沒有太大意愿推出新的刺激措施,甚至于恰恰相反,很多國家都在著手撤出刺激措施。我贊同這樣的做法,但我也希望各國政府要注意很好地控制財政和貨幣政策。
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尤其是西方經濟體持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若想享受“雙速復蘇”模式的較快增長,我認為不太現實,除非這些國家轉變增長模式,更多依賴內需拉動。
美歐對待債務問題都在“踢罐子”
上海證券報:能不能談談您對美聯儲下一步政策走向的看法?
羅奇:我認為QE2是個徹底的失敗,沒能解決任何基本的經濟問題。雖然美聯儲方面一直否認會有新的刺激措施出臺,但我認為,美聯儲很可能在下半年的某個時候出臺QE3。就像QE2的出臺是個錯誤一樣,QE3即便是又一個錯誤,美聯儲也會繼續這么錯下去,因為這是一輪疲軟的經濟復蘇。
要知道,美國的問題和中國恰恰相反。我們沒有繼續降低資金價格的空間,因為利率已經到了零,所以如果要提供更多的刺激,只能通過量化寬松的手段。
上海證券報:美國會重回衰退么?
羅奇:同樣,我認為未來幾年美國經濟重回衰退的概率有三分之一。最大的風險在于美國的國內消費,后者占到美國GDP的70%。過去13個季度,美國消費開支的平均增長年率僅為0.5%,美國的消費開支還從未在這么長時間內保持如此疲弱。
上海證券報:再過一個多月,美國就可能面臨債務違約,您認為這一幕會發生么?
羅奇:我的確相信,國會和政府會在最后期限前達成協議,但我認為很可能是一份令人失望的協議。我認為,美國政府和國會缺乏足夠的政治意愿,來徹底解決預算問題。
我認為,美國債務違約的可能性較低,因為雙方會達成一份協議。民主黨希望加稅,特別是針對富人,但共和黨希望從收入方面解決問題。我認為,最終雙方會達成一份泛泛的協議,以應付目前的危機。不過幾年后,問題還會重新出來。
用一句俗話說,這就好比是一路“踢罐子”。而且,這是一個大的“罐子”,會發出很大噪音。
上海證券報:那歐洲呢?
羅奇:歐洲顯然也在“踢罐子”。
歐洲正在試圖解決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的流動性問題,這可以通過制訂新的援助方案解決。但問題在于,這些國家遇到的真正問題并非流動性問題,而是償債能力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要么實施債務重組,要么就是出現違約。這是一個大問題。
不過,我認為歐元區會繼續存在,但可能會有些改變。歐洲國家維護歐元區的政治意愿仍很強烈,如果有一些小國被迫離開歐元區,我會感到意外。
羅奇觀點
中國經濟的確有些令人擔憂的跡象,但還不至于出現硬著陸。
中國的實際貸款利率至少應該達到2%到2.5%,也就是說,貸款利率至少還應該上調150基點。
只要中國依然堅持走現在的道路,我對中國的未來增長和發展前景一直樂觀下去。
有三分之一概率世界經濟會重新陷入衰退。
未來幾年美國經濟重回衰退的概率有三分之一。最大的風險在于美國國內消費,后者占到美國GDP的70%。過去13個季度,美國消費開支的平均增長年率僅為0.5%。
來源:上海證券報
史蒂芬·羅奇認為,中國經濟出現所謂“硬著陸”的概率并不大,外界對于中國的憂慮和唱空顯然過了頭。中國目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通脹,比較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大幅上調貸款利率。對于全球經濟,羅奇并不樂觀。他認為,隨著經濟刺激政策逐步退場,加上各國面臨諸多難題,世界經濟未來幾年都將保持疲軟增長態勢。
作為華爾街最資深、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史蒂芬·羅奇近日在滬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對于目前經濟界最關心一些問題,這位摩根士丹利亞洲非執行主席兼耶魯大學教授給出了他的解答。
中國還需要繼續加息
上海證券報:最近海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暴跌,有人認為,中國股票出現了泡沫,中國經濟出了大問題,您認為呢?
羅奇:我并不認為中國股票總體上有泡沫。我承認,的確有部分股票可能被高估,或者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給股市人氣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我并不據此認為,當前中國股票存在泡沫。
如果投資人相信現在中國經濟馬上就會出現硬著陸,那么現在可以賣出中國股票。但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很多人都在談論中國的房地產泡沫,談論中國的投資過剩,談論中國再次出現上升苗頭的壞賬。沒錯,在這些領域,的確有些令人擔憂的跡象,但還不至于會讓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
我仍然對中國經濟的前景非常樂觀,很多外國人現在對于中國經濟充滿擔憂,對美、歐、日乃至全球經濟都非常擔憂。我認為,對于中國的擔憂有些過頭了。
我認為,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中扶持消費的政策是一項英明的決策,這將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有助于實現宏觀的再平衡,有助于更好抵御來自外部的沖擊,比如目前來自歐元區、日本以及美國的各種沖擊。
我認為,支持內需的戰略是完全對路的,中國執行這一戰略的決心也是很大的,而中國也擁有實施相關戰略的有效工具。
上海證券報:那么您對中國經濟有什么擔憂嗎?
羅奇:我認為,中國在應對通脹方面需要更加激進一些。中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解通脹壓力,包括大幅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通過行政手段調節農產品供需,溫和的本幣升值以及自去年10月以來先后四次上調基準利率。
但我最希望看到有更大動作的是在利率方面,F在中國的一年期貸款利率是6.3%,而通脹率達到5.5%,這說明實際貸款利率僅為0.8%,還不到1%,這顯然太過寬松,根本談不上是“緊縮”的政策。我認為,中國的實際貸款利率至少應該達到2%到2.5%,也就是說,貸款利率至少還應該上調150基點。在“高增長、高通脹”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最強有力的政策工具,那就是上調貸款利率。
我認為,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最大風險,是未能采取強力措施控制通脹。因為,如果中國的通脹繼續加速上升,到時候可能需要比現在更強的貨幣緊縮,后者將可能導致經濟出現非常顯著的降溫,就像上世紀90年代初的情況一樣。如果中國的通脹率持續上升,比如到6%、7%,到時候可能需要更高的利率才能給經濟降溫。與其那樣,還不如現在就大幅上調貸款利率。
世界經濟疲軟在預料之中
上海證券報:最近世界經濟再度出現疲軟,這是否在您的預期之中?全球經濟目前的最大風險是什么?
羅奇:我對再次出現的全球經濟疲軟一點都不吃驚,幾年來,我一直非常清楚地表達了我對經濟增長黯淡前景的憂慮。
在經歷了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目前仍非常脆弱,這也符合歷史上的一貫規律。每次在發生重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過后,世界經濟總要經歷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恢復期。盡管在危機剛剛過去后的初期反彈會很快,會有“V”型反轉,但當經濟再次掉頭向下,接下來會有一段很長時間的緩慢增長期。過去兩年的危機期間,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遭受了很沉重的打擊,需要有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元氣。在此過程中,如果碰巧出現新的重大沖擊,經濟可能出現反復,甚至再次陷入衰退。
上海證券報:那么您認為這個低增長時期會持續多久?出現又一次衰退的概率有多大?
羅奇:這真的很難說。在我看來,至少在未來幾年中,全球經濟都可能保持緩慢增長格局。
我認為,再次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可能超過大多數人的預期,很多人都認為這不大可能發生。但我認為,有三分之一概率世界經濟會重新陷入衰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在的經濟狀況比一年前更艱難。G20各國在危機期間和危機后推出的刺激措施正在減弱,各國都沒有太大意愿推出新的刺激措施,甚至于恰恰相反,很多國家都在著手撤出刺激措施。我贊同這樣的做法,但我也希望各國政府要注意很好地控制財政和貨幣政策。
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尤其是西方經濟體持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若想享受“雙速復蘇”模式的較快增長,我認為不太現實,除非這些國家轉變增長模式,更多依賴內需拉動。
美歐對待債務問題都在“踢罐子”
上海證券報:能不能談談您對美聯儲下一步政策走向的看法?
羅奇:我認為QE2是個徹底的失敗,沒能解決任何基本的經濟問題。雖然美聯儲方面一直否認會有新的刺激措施出臺,但我認為,美聯儲很可能在下半年的某個時候出臺QE3。就像QE2的出臺是個錯誤一樣,QE3即便是又一個錯誤,美聯儲也會繼續這么錯下去,因為這是一輪疲軟的經濟復蘇。
要知道,美國的問題和中國恰恰相反。我們沒有繼續降低資金價格的空間,因為利率已經到了零,所以如果要提供更多的刺激,只能通過量化寬松的手段。
上海證券報:美國會重回衰退么?
羅奇:同樣,我認為未來幾年美國經濟重回衰退的概率有三分之一。最大的風險在于美國的國內消費,后者占到美國GDP的70%。過去13個季度,美國消費開支的平均增長年率僅為0.5%,美國的消費開支還從未在這么長時間內保持如此疲弱。
上海證券報:再過一個多月,美國就可能面臨債務違約,您認為這一幕會發生么?
羅奇:我的確相信,國會和政府會在最后期限前達成協議,但我認為很可能是一份令人失望的協議。我認為,美國政府和國會缺乏足夠的政治意愿,來徹底解決預算問題。
我認為,美國債務違約的可能性較低,因為雙方會達成一份協議。民主黨希望加稅,特別是針對富人,但共和黨希望從收入方面解決問題。我認為,最終雙方會達成一份泛泛的協議,以應付目前的危機。不過幾年后,問題還會重新出來。
用一句俗話說,這就好比是一路“踢罐子”。而且,這是一個大的“罐子”,會發出很大噪音。
上海證券報:那歐洲呢?
羅奇:歐洲顯然也在“踢罐子”。
歐洲正在試圖解決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的流動性問題,這可以通過制訂新的援助方案解決。但問題在于,這些國家遇到的真正問題并非流動性問題,而是償債能力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要么實施債務重組,要么就是出現違約。這是一個大問題。
不過,我認為歐元區會繼續存在,但可能會有些改變。歐洲國家維護歐元區的政治意愿仍很強烈,如果有一些小國被迫離開歐元區,我會感到意外。
羅奇觀點
中國經濟的確有些令人擔憂的跡象,但還不至于出現硬著陸。
中國的實際貸款利率至少應該達到2%到2.5%,也就是說,貸款利率至少還應該上調150基點。
只要中國依然堅持走現在的道路,我對中國的未來增長和發展前景一直樂觀下去。
有三分之一概率世界經濟會重新陷入衰退。
未來幾年美國經濟重回衰退的概率有三分之一。最大的風險在于美國國內消費,后者占到美國GDP的70%。過去13個季度,美國消費開支的平均增長年率僅為0.5%。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