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進入觀察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安然度過了端午節小長假和5月份數據公布前一個周末這兩個敏感時期,本周末將是本月又一個“加息靴子”可能落地的時點,市場預期繼續在“是”或“不”的選擇之間糾結。結合目前可利用的信息來…
安然度過了端午節小長假和5月份數據公布前一個周末這兩個敏感時期,本周末將是本月又一個“加息靴子”可能落地的時點,市場預期繼續在“是”或“不”的選擇之間糾結。結合目前可利用的信息來判斷,我們認為,貨幣政策開始進入觀察期,本周末乃至未來出臺更加嚴厲的緊縮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加息已接近尾聲。
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主要基于以下的邏輯。首先,目前加息的目的主要在于抑制通貨膨脹及管理通脹預期。盡管剛剛公布的5月份CPI數據創下34個月以來的新高,市場也普遍認為6月份物價仍將高企,甚至可能達到6%左右,但可以看到的是,待6月CPI高點確認之后,通脹形勢將趨于樂觀。我們推斷7-10月的CPI都會在5%左右,11、12月會回落到4%附近,而CPI回落的趨勢是大家普遍認可的,不同的只是對回落幅度的推斷而已。既然屆時通脹預期趨于緩和,管理通脹預期的目的可自然達到,那么現在加息必要性并不大。
第二,加息具有抑制消費、降溫經濟的作用,若通脹伴隨的是經濟過熱,那么使用這一政策工具“一石二鳥”,但現在經濟是否過熱卻是個問題,這劑藥若下得太猛便會產生副作用。國內經濟增速目前已經進入回落的通道是不爭的事實,GDP增速不斷下滑,一季度已降至9.7%,年內還將繼續下行;工業增加值和PMI等月度數據也不斷印證著經濟穩步回落的局面,實現經濟的“軟著陸”是自上而下都樂見的結果。從更長的周期著眼,貨幣政策目前步入“邊走邊看”,略為放緩調控的步伐也是正常的邏輯,畢竟還要防止政策過嚴拖動經濟過度下滑,背上“超調”的嫌疑。
第三,外圍經濟環境不確定性較大。近來公布的歐美等國PMI、失業率等數據顯示出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步伐再趨緩,世行也下調了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預期至3.2%;希臘再掀罷工浪潮,歐元區財長會議仍未就希臘援助新計劃達成一致,該國債務問題可能引發政治經濟的動蕩的擔心,始終籠罩在市場投資者的心上。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若外圍經濟出現問題,中國更加難以獨善其身,經濟發展總要為這樣的可能預留空間。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維持低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再加息會進一步擴大中美利差,進而導致更多的跨境套利資金流入,使得外匯占款增加而影響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擴大,這無疑又會加大央行貨幣政策的難度。所以從外圍角度分析,同樣是制約著我國加息政策的實施。
另外目前來看,央行或許也更傾向于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一數量工具作為常規的政策手段,來對沖過多的流動性,控制貨幣供應和信貸,為抑制通貨膨脹創造相應的貨幣環境。
當然未來也隨時可能有其他超預期的事情發生。比如,豬肉上漲、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電荒、旱澇災害等客觀因素可能對物價產生短期的沖擊,再如,二、三季度若投資加速可能帶動經濟有所回升……不過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并不能防止當前加息可能造成的超調結果,而只是給了政策穩住的理由。若年內有超預期的事情出現,央行最多也就會再加息一次而已,若沒有,那么加息的窗口已經關閉。
來源:上海證券報
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主要基于以下的邏輯。首先,目前加息的目的主要在于抑制通貨膨脹及管理通脹預期。盡管剛剛公布的5月份CPI數據創下34個月以來的新高,市場也普遍認為6月份物價仍將高企,甚至可能達到6%左右,但可以看到的是,待6月CPI高點確認之后,通脹形勢將趨于樂觀。我們推斷7-10月的CPI都會在5%左右,11、12月會回落到4%附近,而CPI回落的趨勢是大家普遍認可的,不同的只是對回落幅度的推斷而已。既然屆時通脹預期趨于緩和,管理通脹預期的目的可自然達到,那么現在加息必要性并不大。
第二,加息具有抑制消費、降溫經濟的作用,若通脹伴隨的是經濟過熱,那么使用這一政策工具“一石二鳥”,但現在經濟是否過熱卻是個問題,這劑藥若下得太猛便會產生副作用。國內經濟增速目前已經進入回落的通道是不爭的事實,GDP增速不斷下滑,一季度已降至9.7%,年內還將繼續下行;工業增加值和PMI等月度數據也不斷印證著經濟穩步回落的局面,實現經濟的“軟著陸”是自上而下都樂見的結果。從更長的周期著眼,貨幣政策目前步入“邊走邊看”,略為放緩調控的步伐也是正常的邏輯,畢竟還要防止政策過嚴拖動經濟過度下滑,背上“超調”的嫌疑。
第三,外圍經濟環境不確定性較大。近來公布的歐美等國PMI、失業率等數據顯示出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步伐再趨緩,世行也下調了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預期至3.2%;希臘再掀罷工浪潮,歐元區財長會議仍未就希臘援助新計劃達成一致,該國債務問題可能引發政治經濟的動蕩的擔心,始終籠罩在市場投資者的心上。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若外圍經濟出現問題,中國更加難以獨善其身,經濟發展總要為這樣的可能預留空間。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維持低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再加息會進一步擴大中美利差,進而導致更多的跨境套利資金流入,使得外匯占款增加而影響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擴大,這無疑又會加大央行貨幣政策的難度。所以從外圍角度分析,同樣是制約著我國加息政策的實施。
另外目前來看,央行或許也更傾向于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一數量工具作為常規的政策手段,來對沖過多的流動性,控制貨幣供應和信貸,為抑制通貨膨脹創造相應的貨幣環境。
當然未來也隨時可能有其他超預期的事情發生。比如,豬肉上漲、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電荒、旱澇災害等客觀因素可能對物價產生短期的沖擊,再如,二、三季度若投資加速可能帶動經濟有所回升……不過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并不能防止當前加息可能造成的超調結果,而只是給了政策穩住的理由。若年內有超預期的事情出現,央行最多也就會再加息一次而已,若沒有,那么加息的窗口已經關閉。
來源:上海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葉檀:央行為什么如此害怕加息?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