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二五 全面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我國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不論是設施總量、規模還是運輸能力供給以及運輸質量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幾種單一的交通…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我國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不論是設施總量、規模還是運輸能力供給以及運輸質量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幾種單一的交通運輸方式基本上都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業迎來了各種運輸方式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協調發展、能力擴張與質量提高并重、全面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階段。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網絡設施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那么,如何理解適度超前原則呢?不夠超前又會怎樣呢?我們來看看京津塘高速公路超前意識不夠的教訓。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我國第一條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修建的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在1987年開工建設時已經算是很超前,當時很多人甚至認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車流量太小,修高速公路是一種浪費。到2003年,這條高速公路的車流量超過了設計流量的兩倍,擁堵成了它的代名詞。這條路的設計者們也在反思,當時的超前意識太不夠了,沒有預計到京津經濟社會發展這么快,車流量增長如此迅猛,以至于后來不得不修建京津二通道、三通道。但如今的征地費用、建設成本、人力成本等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京津塘高速公路當時就設計為雙向8車道,就不會存在后來的那么多問題,即使再建新的通道,綜合成本也會低很多。如今,國內許多高速公路在進行“4改8”改造,顯然各項投入都比當年要大些。
一般來說,交通運輸依靠基礎設施、運載工具和運營管理系統三部分聯動來發揮作用,永久性基礎設施一旦建成就難以改變特別是線型、橋梁、隧道等構造物,解決此類問題只有適度超前才是最經濟的。同時,從交通運輸業自身發展規律來看,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要遵循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的過程。交通發展,規劃先行,交通規劃是為滿足未來需求制定的,而交通需求預測技術是交通規劃方案制定的重要基礎。當前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為滿足未來而不是眼下的交通需求而設計。對于當前的需求而言,可能會存在部分能力盈余的問題,而在未來則很可能變成不足。因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具有長遠眼光,適度超前將是“十二五”乃至今后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原則。
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十二五”時期,我國將繼續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區際交通網絡,建設城際快速網絡。在公路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為龍頭,加強省際連接線建設,加快建設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確定的交通基礎設施、特大城市圈、大中城市群交通基礎設施,到2015年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民航方面,優化機場布局,增強機場保障能力,到2015年,民用機場覆蓋全國80%以上的縣級城市和人口。鐵路方面,到201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萬公里以上,以高速鐵路為骨架、總規模5萬公里的快速鐵路網基本建成,總規模7萬公里的區際大能力通道布局成網。
與以往注重各種單一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不同,“十二五”規劃綱要更加注重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是推動各種單一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實現優勢互補,提高運輸效率和運輸服務水平。
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是要統籌規劃銜接,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規劃的基礎上建立綜合運輸規劃體系;二是要合理配置資源,調整優化通道資源,促進綜合運輸樞紐合理布局和各種運輸方式優勢互補,逐步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三是要加強多式聯運等綜合運輸政策和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和推廣應用;四是要推進綜合運輸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首先在加快綜合運輸樞紐建設方面取得突破,為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創造條件,提高綜合運輸優勢和組合效率。重點建設與鐵路銜接的綜合客運樞紐100個,在36個中心城市重點建設現代化綜合客運樞紐,完善集疏運基礎設施。
“十二五”規劃綱要還指出,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擔比率。科學制定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路線,規范建設標準,有序推進輕軌、地鐵、有軌電車等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統,提高線網密度和站點覆蓋率。規范發展城市出租車業,合理引導私人機動車出行,倡導非機動方式出行。優化換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出行效率。統籌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