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多地十二五投資欲翻番 宏觀經濟存過熱隱患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從4.4萬億元到超過8萬億元,四川省“十二五”期間設定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較“十一五”的完成情況接近翻番。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多個中西部省份也提出了“十二五”投…
從4.4萬億元到超過8萬億元,四川省“十二五”期間設定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較“十一五”的完成情況接近翻番。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多個中西部省份也提出了“十二五”投資大幅加碼的發展目標。
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作為主要目標之一。開局之年,如何抓住“牛鼻子”,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顯得尤為迫切。
轉型攻堅期,是否就應談投資色變?一些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須因地制宜地看待這個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國土開發與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沈玉芳表示,內陸地區由于多年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拖欠,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面臨30年難得的發展機遇,需要提高相應的投資環境,還有,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地方財政積累增加了,因此,加大投資規模有積極的一面。
四川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小剛則指出,如何處理好加快發展和結構轉型,這確實是中西部地區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多地提五年翻番目標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140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5%。其中,東部地區投資增長22.8%,中部地區增長26.9%,西部地區增長26.2%。
可見,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逐漸變化,東部沿海地區投資下降、中西部地區上升的“西快東慢”趨勢已經顯現。
事實上,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各地制定的計劃已經給出了明顯的政策信號。
四川省提出今年固定投資規模達到1.45萬億元;湖北提出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將達到1.3萬億元;陜西省今年將安排固定資產投資1.06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25%;江西也要求今年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萬億元。
王小剛向記者表示,四川較為特殊,投資加碼有進一步推進震后重建的因素。而中西部地區正處于工業化前期,還需要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建設等大量投資。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長比較快因為這個地區處于開發階段,這里本身也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重點開發區域。
“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要低一些,面臨加快發展和經濟轉型的雙重任務,擴大消費有一個過程,需要強有力的投資拉動。”王小剛表示。
近日,提交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查的《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勾勒出“十二五”四川的發展藍圖:GDP超過3萬億元大關,5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8萬億元,初步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四川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萬億元。
不獨是四川。
公開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山西省要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5萬億元的目標,而在“十一五”期間,山西的這一指標完成情況為19819.7億元;新疆“十二五”固定資產投資也將達3.6萬億,較“十一五”實際完成總額翻一番半以上。
“十一五”期間,寧夏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80億元,“十二五”則計劃累計達到1.44萬億元。
據新華社報道,陜西省未來五年將啟動“富民強省”十大工程,共包括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846個項目,總投資51638億元。陜西“十一五”時期累計投資則為2.62萬億元。
避免陷入“調而不快”困局
就在幾天前,“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GDP總量第二大國”的消息,引發了輿論關注。不過對于這一切,身處其中的中國人,卻顯得頗為冷靜。
指標印證了進展,也折射出當前經濟結構“調而不快”的困局:目前,投資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單位GDP能耗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
在19日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1年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表示,“十二五”投資計劃需要調整。“我前兩天參加了國家規劃咨詢委員會會議,審議‘十二五’規劃,一聽投資計劃挺可怕的,比如說光是鐵路投資就要達到3.5萬億元,非常大,‘鐵公基’項目都這樣。還有戰略新興產業,投資規模也非常大。現在很多地方政府也在興起戰略新興產業方向的投資,這個勢頭甚至比起過去很多投資泡沫期的勢頭來得猛。這會影響整個‘十二五’宏觀經濟穩定。”
對此深有同感的沈玉芳告訴記者,自己到各地去開會,各地都提出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但都是新能源、新材料這幾類,全國各地都差不多。
沈玉芳表示,編制“十二五”規劃的時候,面臨大的環境就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家相繼出臺了一些產業和地區振興計劃。但是在“后危機”時代,應對危機的那種思維觀念還依然保留了下來,影響著各地“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因此,要防止新一輪經濟過熱。
沈玉芳認為,這些大規模的投資不是建立在企業和市場內生基礎上的,而是由政府控制的,與實體經濟需求脫節的,很多投資很可能成為無效投資。另外,一些地區還存在好大喜功的現象,“十二五”規劃與實體經濟發展需求脫節。
王小剛則表示,擴大投資規模與經濟結構調整并不矛盾,整體而言,投資規模偏大,但不能認為西部投資規模大于全國水平就說西部的投資規模偏大。不過,中西部地區確實需要注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加快發展和結構轉型。
事實上,各地已經在布局協調轉型、投資兩者間的關系,并把最終的落腳點放在了惠及民生上。
例如,陜西省省長趙正永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陜西省未來五年將啟動“富民強省”十大工程,共包括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846個項目,總投資51638億元。其中僅綜合運輸網絡計劃投資就達6232億元,包括35個鐵路項目、35個公路項目和6個機場項目,五年將新增鐵路2500公里、高速公路2000公里。
趙正永表示,為了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上臺階”,陜西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實施民生工程,不斷加大財政對民生的投入。陜西省提出今后五年財政增收主要用于民生,2011年新增財力的80%用于民生,僅社會保障和就業的財政支出就將達296億多元,同比增長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