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危機下太陽能30倍增長的誘惑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日本福島核電廠危機仍未消解,中國國內也已啟動核電項目停批政策。 “必須開拓新的能源。”3月23日,專注于能源戰略研究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石澤向本報記者表示,世界對于能源的需求不…
日本福島核電廠危機仍未消解,中國國內也已啟動核電項目停批政策。
“必須開拓新的能源。”3月23日,專注于能源戰略研究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石澤向本報記者表示,世界對于能源的需求不會由于核電受阻而減緩,因此各國可能會加大其它清潔能源的投入。
“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整體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新能源處副處長謝宏文向本報記者表示,核電危機會使得部分核電資源轉向其它清潔能源,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風能、太陽能的發展完全有可能出現大的突破。
在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十二五”能源規劃中,到2020年,風能、太陽能將比目前分別增長3倍和30倍,但在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看來,“太陽能的目標訂得比較保守”。
中國最大的太陽能系統建設商中環光伏總裁顧華敏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各地都有大舉發展太陽能的熱情,但相關制度,比如上網電價等的缺失阻礙了中國太陽能市場的發展。”
“到底是如何投入還得看具體情況。”石澤認為,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會增加,但將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中國對風能的巨大投入,在某些方面已經使得中國風電面臨過剩,而整體上短期內傳統能源占主導的地位無法動搖”。
核電危機下的新機遇
“日本核危機對世界核電發展肯定會產生影響。”王斯成稱,近20多年來剛恢復的核電發展,可能受到沖擊。
自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世界核電產業經歷了20多年幾近停滯的狀態,在近五年,核電終有所恢復,世界正掀起核電發展的高潮。
不過,日本大地震所引發的核危機,卻無異于給正欲翻身的核電產業當頭棒喝。作為近期核電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中國國務院在3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雖然核電的發展受阻,但石澤稱“經濟發展引發的能源需求高速增長不可扼制”。
國際能源署、中國能源研究會發布的報告均顯示,中國在2010年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并且“十二五”乃至2020年期間能源需求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在中國現有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傳統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占比超過90%。中國煤炭資源雖然豐富,但產量的持續高速增長已接近極限。
而在石油天然氣方面,中國過半消費依賴進口。持續增加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無疑將使中國能源安全面臨極大風險。
在另一方面,在世界提倡環境保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國際社會掀起了降低碳排放的熱潮,中國政府亦向國際社會承諾,至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不包括核能)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15%。
而且“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儲量總歸有限,而且污染嚴重,逐步減少對它們依賴是必然趨勢。”石澤稱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傳統化石能源的比例都要減少。
大規模發展仍受限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副司長鄧奎稱,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初步計劃到2020年風電裝機1.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
來自能源局的數據顯示,經過5年左右時間的發展,至2010年,中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1399萬千瓦,蟬聯世界第一,累計并網裝機3107萬千瓦,裝機規模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而2010年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40萬千瓦,累計裝機為70萬千瓦。
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風電裝機速度已穩坐第一的寶座,而太陽能發電裝機排世界第一的德國,于2010年達到700萬千瓦。風電要再大幅擴張難度較大,相較之下,中國太陽能發電更有潛力。
對于太陽能在2020年達到2000萬千瓦的目標,王斯成認為“比較保守”,“中國的太陽能主要是依靠大型電站,而歐美太陽能主要是安裝在家庭和商業建筑的屋頂上,中國有非常大的潛力。”
不過,無論是石澤還是謝宏文都對中國太陽能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并不樂觀,“中國還沒準備好大規模接納太陽能”。
現階段中國對太陽能市場主要為太陽能電站特許權招標和建筑一體化項目,前者對太陽能發電站的運營進行補貼,后者對太陽能發電站建設進行補貼。
自2009年以來,中國先后舉行了兩次太陽能電站特許權招標,國家能源局希望通過競標來確定太陽能電站的上網電價補貼。
不過,顧華敏稱,由于特許權招標總體規模較小,競標成功者大多不是以經濟效益為競標出發點,導致最后競標價格偏低,而且由于進行特許權招標的地方的上網電價必須以招標所確定的競標價為參照物,反過來阻礙了當地太陽能電站的發展。
而在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方面,據王斯成介紹,至2011年,國家能源局核準的裝機容量為40萬千瓦,整個建設過程中,不少地方由熱情參與到悄無聲息地退出,太陽能電池成本的變化和電網接入的困難阻礙了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的發展。
世界上主要的太陽能發展國家,如德國主要采取對太陽能發電站的運營進行補貼,即規定一個較高的上網電價,來收購其所發電力。
“短期內中國的太陽能電站的上網電價法可能沒法出臺,因為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比較高。”謝宏文稱,由于太陽能發電成本大約為風電的一倍,因此要大規模發展就要求政府拿出大量資金來支持。而現階段,中國對風電、太陽能發電的財政補貼大都來自電價中的可再生能源補貼,即社會每用一度電,就有0.4分錢用于補貼可再生能源,“就現在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可再生能源補貼兩年后就可能不夠用,而要再次提高可再生能源補貼很困難”。
“必須期待技術、成本上的進步。”謝宏文稱,現在的規劃只是基于當前技術經濟環境的考慮,如果在電網、太陽能發電成本等方面出現變化,“發展速度可能遠遠超越大家的想象,比如之前的風電”。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