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集運市場貨運量重新回升,運價也出現止跌信號,但明年市場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
今年下半年以來集運運價一路下滑,通貨膨脹、俄烏沖突抑制歐美購買力,加上庫存消化緩慢,貨運量顯著減少。美國調查公司 Descartes Datamyne 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亞洲發往美國的集裝箱量為132.46萬TEU,同比驟減21%,降幅大于 10 月的 18%。
今年 9 月以來,貨運量的降幅擴大。截止11月,亞洲發往美國集裝箱量已經連續第四個月同比下降,凸顯美國需求低迷。按裝貨地來看,比率最高的中國減少 30%,連續第三個月減少 10%以上。越南激增 26%,原因是去年新冠疫情擴大,導致生產停滯、出口減少,因此去年基期較低。
不過,近期集運市場已經出現了搶運潮,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美國線貨量重新回到全滿狀態,除了春節前出貨效應以外,中國大陸持續解封也是關鍵。
集運公司認為,全球市場開始迎接出貨小旺季,但明年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雖然運價下跌的止跌訊號已經出現,但反彈幅度有多大很難預測。明年牽動運價變化最大關鍵是,IMO兩大碳排放新規將生效,全球聚焦拆船潮。
大型集運公司已經開始采取各種策略應對貨量減少,首先開始調整遠東-歐洲線航線運營模式,一些航班不講究速度,選擇不經過蘇伊士運河,改繞到好望角再到歐洲。這樣的航線調整會使亞洲到歐洲的航行時間增加10天,不僅可以節省蘇伊士運河通行費,減速航行也更符合碳排放規定,最重要的是船舶航行天數增加,所需投入的船舶也隨之攀升,間接稀釋新投入的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