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置業186億債壓頂 3.51億港元購鉅大66%股權
來源:鋼聯資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理財周報消息,業績不振、負債高企以及融資不暢,是迫使首創置業急于突破眼下融資限制的內在動力11月12日,停牌四天的首創置業(02868.HK)復牌并宣布,公司將以3.51億港元收購鉅大國際控股…
據理財周報消息,業績不振、負債高企以及融資不暢,是迫使首創置業急于突破眼下融資限制的內在動力
11月12日,停牌四天的首創置業(02868.HK)復牌并宣布,公司將以3.51億港元收購鉅大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共66%股權。這被市場解讀為首創置業欲通過買殼突破長久以來在資本市場的融資限制。
首創置業董事長劉曉光對此并無否認,他表示,此次收購將為公司再建一個房地產業務開發及投資平臺。
對于收購后的鉅大國際房地產業務會考慮在哪些區域拓展,計劃投資開發商業還是住宅,劉曉光僅對記者透露,下一步將會公布戰略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首創置業的債務水準從2011年底的人民幣130億元升至2012年底的人民幣186億元,其中明后年到期的短期債務達人民幣41.5億元。
今年3月,首創置業發行高級永續證券4億美元,利息率高達8.375%。債務壓頂以及融資成本趨高,使得首創急于尋求融資突破。
然而,業內分析認為,首創置業能否通過此次買殼突破融資限制,開辟新的融資途徑和方式,實現低成本自由融資,仍待進一步市場觀察。
突破融資困局迫在眉睫
迫使首創置業急于突破融資限制的內在動力或許來自企業今年的經營壓力:業績不振,負債高企以及融資不暢。
11月5日,首創置業披露數據顯示,公司前10月累計實現簽約銷售114.8億元,簽約面積124.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
而首創置業總裁唐軍年初時表示,公司2013年的銷售目標是200億元,可售貨量約400萬平方米,以此計算,首創置業僅完成全年目標的57.4%,不足六成。
今年3月公布的《2013年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研究報告》顯示,首創置業的排名較2012年下滑22個位次,下滑幅度排第二。
在首創置業2012年報發布會上,唐軍表示,截止到2012年底,公司一年內到期的負債(包括到期借款)約為人民幣34.8億,占公司整個有息負債總額186億的19%。
此外,公開資料顯示,首創置業在2009年成功發行5年期10億元人民幣公司債;2011年2月發行2014年到期4.75%利息率的11.5億元人民幣有擔保債券;2012年11月發行2015年到期7.60%利息率的20億元人民幣有擔保債券。這意味著,首創置業明后兩年到期的短債達41.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首創置業今年在拿地方面的預算也已所剩無幾。公司年初宣布拿地預算80億,而今年一季度在京津等城市拿地花費就已達到65億。
種種跡象表明,首創置業正面臨著不小的經營壓力,急需通過融資補充現金流支撐進一步發展。
然而,在港交所摸爬滾打10年的首創置業,礙于國企背景及各方面原因,在H股融資受限,始終未能在資本市場自由融資。
為了突破這一困局,首創置業先后嘗試回歸A股、基金運作等方式,但籌備十年之久,回歸A股計劃最終折戟。此次在H股買殼,延續了其一直以來嘗試新融資方式的道路,但這條路目前看來仍顯曲折。
資本運作或存壓力
公告顯示,首創置業旗下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得興有限公司及首創華星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向鉅大國際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蔡念慈全資擁有的聯旺有限公司,以每股2.66港元的價格,收購合共1.32億股鉅大國際股份,相當于該公司已發行股本的66%;涉資合共約3.51億港元。
據悉,鉅大國際為一家香港上市的化工企業,該公司截至2013年9月30日的未經審核綜合資產凈值為1.93億港元。此次收購完成后,首創置業有意繼續進行鉅大國際及其附屬公司的現有業務,亦有意檢討該集團的營運及業務活動,以為鉅大國際制定業務策略。
首創置業計劃借助本身于中國房地產開發的經驗及網絡,以把握其他業務及投資機會,包括由鉅大國際收購有關房地產的資產及/或業務,促進其增長。
經審視鉅大國際的業務及其所收購有關房地產的資產及/或業務后,首創置業可能考慮重組鉅大國際,包括縮減或出售現有業務。首創置業認為,此次收購事項及要約為該公司提供從事房地產業務開發及投資的另一平臺。
對于鉅大國際資產重組以及房地產業務拓展的問題,劉曉光表示下一步將公布戰略方向,但何時公布,是否有望在年內,其對此并未作回復。
據港股分析師表示,在香港以紅籌方式上市的公司再融資非常便利,且債務融資成本遠低于民營地產公司。但首創置業收購鉅大國際進行融資仍需考慮監管因素,且其資金能否打入殼公司內部并做項目融資尚存不確定性。
上述分析師指出,殼公司首先需業務簡單,跟房地產有些關系;其次要沒有過高負債;同時還要其股東持股相對比較集中,沒有散股股東的問題。
擺在首創置業面前的任務將更加艱巨,進一步的資本運作壓力也不容小覷。分析指出,如果首創不能很好地運作這一資本平臺,最終或將成為融資上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