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房企涌動參股銀行潮 金融化進程或將提速
來源:證券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截至2012年末,上市公司中有1/3涉足金融領域現在,除了申辦開設民營銀行熱以外,入股現有的銀行也成為不少資金雄厚的企業家所采取的方法,這其中尤以地產大佬為甚。10月26日,越秀集團旗下的…
截至2012年末,上市公司中有1/3涉足金融領域
現在,除了申辦開設民營銀行熱以外,入股現有的銀行也成為不少資金雄厚的企業家所采取的方法,這其中尤以地產大佬為甚。
10月26日,越秀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越秀地產對外宣布向創興銀行全體股東提出部分要約收購,以每股35.69港元現金收購最多不超過75%股份。收購全部75%股份所涉及金額約為港幣116.44億元。
緊隨其后的是,中國市值最大的房地產發展商萬科對外稱,擬通過旗下子公司以基石投資者身份參與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H股在香港的首次公開發行。按每股3.88港元的定價上限估算,萬科旗下子公司此次認購金額將不超過34.3億港元。
除了“新丁”越秀和“老將”萬科,此前已有不少房企涉足金融,如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持有民生銀行2.46%的股權;魯能集團持有交通銀行0.77%的股權等。
不少企業早就在不知不覺間滲入了金融領域。據有關數據,截止到2012年末,全國的上市公司中有1/3已涉足金融領域。
中投顧問房地產行業研究員韓長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房企對資金的需求較為強烈,以萬科為代表的房企積極布局銀行領域,可以看作房企進軍銀行的一個信號。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的房企積極進軍銀行業,一方面希望謀取高額收益;另一方面為自身主業服務,便利融資。”
房企金融化呈加速態勢
記者查閱資料顯示,截至10月底,房地產行業四大龍頭“招保萬金”的三季報已經出齊。行業比較可以發現,備受全社會關注的房地產行業,其創造利潤的能力遠不如銀行業。
通過統計顯示,這四家房地產龍頭企業今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萬科61.6億元,保利地產46.1億元,招商地產36.05億元,金地集團7.16億元。總計150.9億元。
而這個總數,放在中國商業銀行中,還不及光大銀行一家。
如果稍稍擴大比較范圍,房地產上市公司凈利潤前十強,前三季度總計獲得了276.29億元凈利潤,還不及浦發銀行一家所創造的凈利潤300.06億元。
銀行難以撼動的業績表現,讓眾多房地產企業望塵莫及。
長城證券分析師黃飚表示:“從現在來看,銀行業是中國經濟中最強勢的一級。互聯網金融在可預見的將來,也無法挑戰商業銀行,未來多年,商業銀行這種強勢地位仍不可能改變。”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除了銀行業豐厚的盈利頗為吸引外,城商行的重組改制、小額貸款公司的開閘放水、民營銀行的降低準入,都讓眾多企業,尤其是民企看到了布局金融業態的機會,加上從完善自身產業鏈發展的考慮,設立或入股銀行,都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在業界看來,撇開企業賺取利潤的眾所周知動機,地產與銀行的“聯姻”更多是拓展新融資渠道的嘗試。一直以來,房地產業融資是以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為主,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的直接融資成本又太高,因此,房地產業對直接融資的意愿蠢蠢欲動。
銀行缺項目,房企缺資金,這樣的搭檔可謂是親密無間。然而,隨著房地產泡沫呼聲再起,銀行不良貸款甚囂塵上,房貸額度收緊等一系列利空因素影響下,銀行與房企的生態關系正在悄然轉變,這無疑加快了地產涉足銀行的步伐。
地產商為融資便利參股?
有業內人士認為,地產商入股銀行,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融資通道,緩解已經出現的資金矛盾。如果銀行在“迎接”地產商入股時,不對其資金狀況以及未來前景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在權利和責任方面做出合理界定,一旦地產商出現資金問題,會不會給自身帶來風險,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再有,一旦地產商大量入股地方銀行,今后還有可能在商品房銷售、買地及商品房建設等方面,出現銀行被地產商綁架的現象。不僅會造成房地產市場資源配置不合理以及金融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目前都是未知數.
有業內知情人士對記者坦言:“溫州樓市泡沫的破滅有一定的代表性,房地產不景氣,銀行不良貸款率升高,自身風險增大,一旦樓市債務進一步蔓延或將連帶銀行產生系統性風險,對整個金融界產生不良影響。美國住房次貸危機就是寫照。而這些危機的發生勢必會對實體經濟產生沖擊,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