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今年新增援藏項目44個 年內將竣工35個
來源:成都晚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按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成都市10個對口支援區縣去年進入藏區,多渠道籌資,幫助當地農牧民轉移就業,培育一批帶不走的專業人才隊伍,發揮成都“首位城市”的優勢與擔當,竭盡全力幫助藏區經…
按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成都市10個對口支援區縣去年進入藏區,多渠道籌資,幫助當地農牧民轉移就業,培育一批帶不走的專業人才隊伍,發揮成都“首位城市”的優勢與擔當,竭盡全力幫助藏區經濟社會發展。
援藏資金全部落實
在色達工作期間,來自溫江的唐蓉半年都沒買過一次衣服。掛職塔子鄉的羅兵,有時到色達縣城與援藏干部小聚,剩菜剩飯都要打包帶回去,第二天用來煮面吃。她和他,只是眾多援藏干部的一個縮影。
成都市組織開展智力援藏工作,采取“1+1”選派模式,即安排1個未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區(市)縣,協助1個區縣開展干部人才援藏工作,已集中選派407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區。同時,培訓甘孜州各類干部人才1789人次,色達多名干部還走進了清華、復旦等名校的課堂,學習先進管理理念。
著眼于培育藏區發展的可持續資金來源,成都市10個區縣發揮援藏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探索“政府資金主導、社會資金參與、自我融資補充”的資金援藏模式,全市共引導多家民營企業進入藏區投資項目12個,金額達1600萬元。
成都市保證了政府援藏資金足額到位。2012年援助資金為1.94億元,已全部劃撥到位。2013年援助資金達2.1億元,也已全部足額列入財政預算。
培育特色優勢產業
成都市各區縣圍繞促進藏區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來推進項目工作,2012年確立了“三大民生”(教育、醫療衛生、農牧民定居點)項目51個。
同時,各援藏區縣幫助藏區開發特色優勢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走集約化、產業化、特色化發展路子。
2012年,成都市各區縣共確立援助項目146個,總投資7.51億元,開工項目達48個,截至當年12月完成并交付使用項目15個。2013年,成都市新增援藏項目44個,預計投資額1.1億元,年內啟動項目40個,竣工項目35個。據了解,全市目前共確立援藏“三大民生”工程和特色產業項目102項,占項目總數的61%。援藏項目已吸納41家當地企業參與承建,涉及資金1.1億元。
推動實施“六項計劃”
下一步,成都市援藏辦將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援藏先導產業優先發展,把特色農牧業作為援藏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援藏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以財政援助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幫助藏區發展產業。
同時,繼續堅持援藏資金和項目向基層和農牧區傾斜,民生更是其中的重點。全力推動藏區新居建設、教育發展振興、醫療衛生提升、社會保障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扶貧解困行動“六項計劃”順利實施,努力解決農牧民的就業問題。
后記>>>
在返回成都的路上,我們整個采訪團隊在交談中默契地達成了這樣的共識:這次歷時9天、行程逾2000公里、走訪3個縣城的采訪經歷,絕對是難以忘懷的!
把畫面轉回色達,我們在山道上了解修路情況時,向一位當地大爺問道,“你怎么看他(援藏干部羅兵)自己出錢參與修路?”大爺聽完,停下腳步,邀記者坐在路旁侃侃而談,大爺的普通話并不流利,甚至顯得比較吃力,一大串語句中,“很感謝他,盡職盡責”被反復提及。
藏區需要發展,藏區人民需要更好的生活,但在艱苦的自然環境面前,這些愿望的實現似乎顯得有些艱難。可再艱苦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做,在藏區不管是修路還是蓋樓,每一項工作背后,都是智慧、情感和體力的多重付出,甚至還有勇氣的展現。
無論是在丹巴、色達還是在爐霍,第一次走進藏區的興奮,最后都難免在艱苦的自然環境面前有所收斂。如果說高原反應、兩次爆胎和懸崖邊行車,是對我們意志力的洗禮,那么與援藏干部短暫的相處,感受他們的辛苦和堅持,則給我們以心靈上的巨大感動!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宜昌常德間有望建快速鐵路 下一篇:股市大跳水沖擊深圳樓市 買家首付款被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