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能否被“喊”停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新華社昨日報道,25日,國土資源部召集13個省份和16個城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人召開座談會。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明確指出一些地方政府默許甚至助推出現高價地,影響市場預期,抬升房…
據新華社昨日報道,25日,國土資源部召集13個省份和16個城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人召開座談會。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明確指出一些地方政府默許甚至助推出現高價地,影響市場預期,抬升房價地價,一些地方在債務壓力下,集中推出優質地塊,忽視了有關均衡供地的要求。他還進一步要求,供需緊張的一線城市要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平抑地價,務必做到年內不再出“地王”。
媒體評論
【還需更多政策細則和長效機制支撐】加大土地的供應量,尤其是加大用于建設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應,原本應該是控房價、調樓市的一項主要手段。可為什么旨在平衡供需的土地供應會成為誕生“地王”的溫床呢?
從理論上說,國土資源部設計的防范地價異常的應對措施,可以有效防止絕大多數“地王”的產生,只要認識到位,措施到位,控制好投放節奏,今年的“地王”大都可以避免。
然而,在現實操作中,“認識到位,措施到位,控制好投放節奏”顯然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相反,許多地方政府對高價賣地的做法采取“樂觀其成”甚至“推波助瀾”的態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背后,依舊是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盡管這次國土資源部明確要求限制“地王”的產生,但部委高調的要求能否得到市場有效的回應,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政策細則和長效機制來支撐。
事實上,針對土地高溢價問題的調控近些年始終都在進行。隨著近幾個月來土地市場熱度的高漲,針對土地市場的政策調控也在各地不斷推出,促使開發商根據自己的成本和合理利潤競爭土地價格。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限制高溢價土地的出現,對商品房住宅銷售市場以及土地市場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
不過,在“土地財政”等痼疾尚無法破除的前提下,無論是更加合理的競價方式,還是更加嚴格的土地收儲、出讓監管,其最終能產生多大效果依舊在于地方政府的意志。要建立更加長效合理的土地價格形成機制,需要的遠不止一紙行政命令。國土資源部的嚴厲表態和要求究竟是開啟改革的契機,還是又一輪部委和地方博弈的開始,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