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以房養老”關鍵要有成熟的制度設計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北京日報消息,自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來,“以房養老”的話題受到持續關注。這個略顯生疏的事物將如何運行,會取得什么效果,許多人疑慮重重。隨著我國加快步入老…
據北京日報消息,自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來,“以房養老”的話題受到持續關注。這個略顯生疏的事物將如何運行,會取得什么效果,許多人疑慮重重。
隨著我國加快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已經成為躲不開、繞不過的難題。充分滿足人們的養老需求,探索更多樣的養老模式,勢在必行。所謂“以房養老”,本質上提供的是一種金融服務,是一種市場行為,有別于政府主導和提供的養老保障。通過引入社會力量,盤活已有資源,讓人們在基本養老之外多一種選擇,滿足一些人個性化、改善性需求,“以房養老”不失為有益探索。
不過,想法雖好,行之卻難,最關鍵的是必須得有一個成熟穩定的制度設計。對于“以房養老”,老百姓還看不清,顧慮很多。首先在感情上就難以接受,在大多數國人頭腦中,“靠兒不靠房”、“但留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觀念根深蒂固。如何做好制度設計與傳統社會習慣的平衡,這一點很重要。往大了說,要能規避子女贍養和以房養老的現實沖突,保障老人基本養老與改善性養老的平衡;往小了說,如何給予老人后代贖買房屋優先選擇權、解決房產到期后期處置等等,這些都需要加以考慮。
目前來看,人們的顧慮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這種模式可靠性的懷疑。“用房子換養老,靠譜嗎?”,“房價節節攀升,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會吃虧嗎?”,“以房養老會沖擊基本養老嗎?”,這些聲音并非毫無道理。能不能從制度層面打消人們對政府推卸責任的疑慮,緩解人們對個人資產縮水、財產被變相掠奪的擔憂,直接關乎“以房養老”的運行效果。說白了,只有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和可靠可觀的預期,接受起來才會更放心、更積極。
“以房養老”是市場選擇,但在制度規劃、市場行為規范、加強監管等方面,則是政府職能部門不可推卸的責任。制度設計應該成熟可靠,市場執行不能亂來,如果最后走了樣,成了掠奪居民財富、坑害群眾利益的事,只會民怨沸騰、得不償失。現在看來,從房產評估,到壽命預估,再到糾紛仲裁、風險分擔等等,都需加以嚴格而細致的調查研究、討論驗證,讓制度具體可行、過關過硬,盡可能地堵住各種漏洞,防范各種風險。而在后續的操作執行過程中,同樣必須看緊看住了,不能讓歪嘴和尚念歪了經。
“銀發浪潮”洶涌而來,養老服務將是一個長期任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推動養老服務多樣化,“以房養老”只是其中一種嘗試。怎么樣讓“老有所養”更好地實現,針對不同方面和層面的養老需求,可以多一些不同的探索。當然,這些都應建立在政府不斷提高和完善“托底保基本”的基礎上。必須謹記,保障大多數人最基本的養老需求始終是不能放松的一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