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
來源:云南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我國城鎮化建設已步入“加速期”。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以來,全國各地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黨的十八大提出“城鎮化以民生改善為根本目的”,全國加速了城鎮化進程。城…
我國城鎮化建設已步入“加速期”。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以來,全國各地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黨的十八大提出“城鎮化以民生改善為根本目的”,全國加速了城鎮化進程。城鎮化關乎中國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是我國經濟持久增長的內生動力,在內需拉動方面極具潛力,已成為我國經濟保持長期平穩較快增長的關鍵之所在。“網絡暢通、經濟發展。”“鄉村路網不暢是城鎮化建設的敗筆。”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應加強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城鎮化發展與交通發展緊密相連,交通運輸發展對落實黨的十八大“提高城鎮化質量”要求來說,意義重要。圍繞城鎮化發展,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提升道路運輸服務水平,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是交通運輸面臨的重大而光榮的任務。
一、交通運輸發展與城鎮化相輔相成
根據十八大的戰略部署,我國將步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明確提出科學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鎮化區域發展格局。國外發展經驗及國內研究表明,在城市化推進提升過程中,城市化水平與交通運輸發展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系。在城市化初期與中間階段(城市化水平低于70%),交通運輸的發展將帶動城鎮的商業、貿易等物質交流,活躍市場經濟,促進人口向城市聚集,提高城市化水平;同時,城市化的發展、城市數量的增加、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將刺激交通運輸的需求、提升和使用效率,促使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數量增加、交通運輸服務質量提高。中國城鎮化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場運動,根據城鎮化發展規劃,2025年之前70%的人口城市化,2.5億農民要搬家進城;同時有一定數量的富人將搬出城市、住在鄉下、城里上班,這一出一進,將給交通帶來巨大壓力。為了人口高度流動所需,不犯交通堵塞之病,交通運輸部門任重道遠。
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社會重要的先導性產業,在促進城鎮要素跨域流動、支撐城鎮經濟協調發展、保障城鎮社會有序運行、引導城鎮產業合理布局、錨固城鎮空間格局形態等方面具有“先行官”作用。因此,要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按城鎮群空間格局要求,適度超前謀劃,用規劃引領交通運輸業科學發展,構建基礎設施銜接配套、技術裝備先進適用、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引領、保障和推動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綜合道路運輸網絡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的重要基礎。科學完善高效的運輸網絡,可以貫通城市群之間的空間連接,縮短城際時空距離,推動城鄉的融合交流;可以促進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帶動沿線經濟,助力區域發展。城鎮化的布局和道路運輸網絡的布局要有機銜接,城鎮化的發展和道路運輸發展要緊密結合,為此,我們要準確把握城鎮化要求,通過道路運輸業發展助推城鎮化。
二、交通運輸引領城鎮化
自古以來,“吃、穿、住、行”是人類生存的四大基本需求,一定要有強烈的群眾觀念,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出行要求。現代經濟學奠基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說:“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運輸改良最為有效。”世界上很多國家,評價社會發展的最重要、最綜合的指標之一是人的機動性,人的機動性是衡量人類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交通運輸發展了,封閉洞開、文明進步、夢想實現——應急有通道,物盡其流,人盡其通,經濟發展,生活改觀。顯然,發展道路運輸,對于在廣大新型城鄉地區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發展得越好,城鄉機動性越高,經濟社會發展就越快,城鎮化建設就有根本保障。緊迫的時代任務,必然對作為重要先導和支撐的交通運輸業提出全新要求,交通運輸應秉承“先行”理念,全面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
(一)設施先行,引導并錨固城鎮化空間格局
空間格局是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因素,決定著城鎮化的空間開發方向、利用效率和發展潛力。交通基礎設施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在城鎮化空間格局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一,作為城鎮和產業發展的先導和紐帶,引導著城鎮空間開發、產業布局及整體空間格局的形成;其二,作為高沉沒成本社會公共設施,具有長期性,對于在一定時期內錨固城鎮化空間格局形態具有顯著效果。新型城鎮化必然對交通基礎設施提出“先行”的發展要求——按各主體功能分區的人口、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適度超前且有所差異地把握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布局結構和網絡密度,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宜密則密,宜疏則疏,宜陸則陸,宜水則水,宜空則空,更好地支撐、引導并錨固城鎮化戰略空間格局。
(二)規劃引領,加快完善省內綜合運輸通道
2020年,云南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要跟進保障。到2017年,公路“七出省四出境”、水運“兩出省三出境”通道建設將取得突破性進展,以確保南北大通道全線貫通,連接內外、通江達海、溝通兩洋的夙愿實現。在實現高速公路與鄰近省份對接、省內所有州市政府所在地貫通,經濟強縣、人口大縣基本實現通高速公路的同時,每年完成新建和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實現“三化三通”(通邊達海快捷化、干線公路網絡化、州市公路高速化,縣縣通高等級路、鄉鄉通油路、村村晴雨通暢),打通城鎮交通的“毛細血管”,形成綜合效益,健康持續發展。
(三)適度超前,合理布局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持續發展的城鎮化,要求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適度超前。城鎮化持續發展,產業和人口向城鎮集聚,將引發經濟社會結構、城鎮空間布局、人們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等一系列深刻變革,也將對交通運輸總量規模和服務質量的需求產生重大影響。近年來,我省交通運輸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發展不足,要著眼于戰略全局,著眼于未來發展,做好規劃,適度超前地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以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之需。公路水路運輸交通網絡要與鐵路、民航運輸相銜接,形成網絡化連接、一體化發展的“大交通”運輸網絡,從而引導城鎮空間開發、產業布局,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城市群之間的區際通道、城市群內部的城際網絡,以及城市內部、城鄉一體的交通設施建設。
三、道路運輸助推城鎮化
古人云:“執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黨的十八大要求我們必須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從廣大群眾最關心的事做起。新中國成立以來,交通事業成就巨大,出行條件極為改善。但在云南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邊遠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出行難”依然存在,深受“四塞之崮,舟車不通”之苦,城鎮之夢不可企及。我們共產黨人和人民政府既要錦上添花,更要有雪中送炭的擔當,要盡快解決農村運輸難問題。讓農民群眾坐上方便車、經濟車、安全車,享受到現代交通的便利,是交通運輸部門在推動城鎮化建設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2012年,云南省公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速13.61%,跑贏了省GDP增長13%的增速,全省道路運輸業的總產值549.47億元,占第三產業的13%、占全省GDP的5.3%,道路運輸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顯而易見,其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可見一斑。另外,還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2012年道路運輸業新增就業人數6.3萬余人,占全省新增就業人數的7%,為促進社會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發展不足,導致道路運輸行業還存在“規模大而不強、服務廣而不深、體系雜而不精、群體多而不穩”等矛盾,集約化程度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缺乏、內生動力不足、路網結構不完善、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亟待解決。而新型城鎮化發展將派生日益增長且日趨多樣的客貨運輸需求。城鎮化發展進程,既伴隨新一輪農村人口向城鎮的區域性轉移,也包括傳統產業、現代產業在城鎮與農村之間的區域性轉換與結構性調整。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伴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出行需求將呈現多樣化、多頻率、多層次等特征,國際、區際、城際、城市、城鎮、城鄉客運需求總量將迅速擴張,對客運服務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時效性等也將提出更高要求;另外,我國將進行城鎮產業的空間性重組與結構性分工,圍繞城鎮二、三產業分工所產生的貨物運輸需求也將呈現多元化趨勢,在煤炭、礦石等傳統大宗物資跨區域運輸需求穩步提升的同時,城鎮群之間及其內部小批量、高價值、高頻次貨物運輸需求也將快速增長。道路運輸要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全面提升客貨運輸的服務效率和水平,滿足貨物優質運輸、及時送達和旅客購票方便、出行準點、安全順利、便捷換乘等需要。
(一)強化銜接,推動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
至2012年底,云南省99.93%的鄉鎮和81.86%的建制村通了班車,覆蓋率較“十五”末增加7.2%和30.1%。下一步,要以推進城鄉道路客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保障城鄉居民“行有所乘”基本需求為目標,發揮政府主導和部門聯動、政策引導和市場互動的組合作用,建成分工明確、銜接順暢、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城際、城市、城鄉、鎮村四級客運網絡;建設管理規范、服務優質、銜接順暢、方便靈活的城際客運系統,有效銜接城市公共交通、農村客運及其他客運方式,鞏固道路客運的保障能力、競爭優勢及其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一是加快建設城鄉道路客運服務保障網絡。統籌規劃城鄉道路客運服務設施和運營線路,合理調控城鄉道路客運資源。堅持“無縫銜接、方便換乘”原則,利用城市公共交通、城際客運和農村客運的站點設施,統一規劃功能層次合理的換乘樞紐和四級客運網絡,優化城鄉道路客運網絡銜接;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周邊短途班線客運的融合。根據城鄉毗鄰地區居民出行需求特點,充分考慮城市公共交通與城市周邊短途客運班線的服務差異,明晰各自功能和服務范圍,完善體制機制,逐步消除同一條線路城市公共交通和短途班線客運并存和不平等競爭的現象。要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逐步統一農村客運與城市公共交通在稅費、補貼等方面的政策,實現服務標準和政策保障的有效銜接。二是提升農村客運普遍服務能力。完善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完善農村客運站場布局,完善農村客運服務網絡。支持城鎮化水平和居民出行密度較高的地區推進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運行,推廣規范化、標準化服務。支持“鎮到村”農村客運網絡發展,逐步在鎮域內發展“鎮村公交”。
(二)“路站運”一體化,加大運輸站場建設投入
公路運輸樞紐是公路運輸網絡的重要節點和運輸生產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公路運輸集約化、專業化、信息化的基本平臺,是促進多式聯運、集裝箱運輸、現代物流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證。規劃建設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增強國家高速公路網的有效供給能力,構建以高速公路網為依托的公路快速運輸系統,對提高公路運輸整體效益和服務水平,加快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云南省道路運輸基礎建設相對滯后。還有2個州市沒有一級客運站、26個縣無二級客運站,現有的客運站中還有47個客運站不能滿足旅客運輸需求,急需搬遷或改造,鄉鎮客運站的覆蓋率僅為61.3%,全省沒有一個綜合性客運樞紐,與先進省份比較,還有很大差距,等級客運站僅為四川省的1/4。要實現“十二五”目標和完成客運站搬遷改造任務,還有10.5億元資金缺口。資金缺口嚴重制約著我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構建。
規模合適、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站場體系是提升道路運輸行業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基礎。為落實《關于進一步促進道路運輸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通知》(國辦發〔2011〕63號),我們擬提請省人民政府出臺《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道路運輸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推動、政策引導、市場運作、加大投入、改善服務和加強監管的道路運輸管理工作格局,并由省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補助資金,用于加快道路運輸基礎設施(城市綜合客貨運樞紐、農村客運場站)建設,提高運輸服務效率;明確地方政府的建設主體責任,將建設任務納入相關考核中、站場建設用地納入城鎮規劃體系內,并給予一定的用地出讓、使用等優惠政策;明確行業監管責任,優化運輸站場布局,強化客運站場的有效銜接和便捷換乘功能,充分考慮城鎮化發展現狀,提升貨運站場和物流園區的配套服務能力;發揮農村客貨運輸站場對農村運輸發展的支持作用。
(三)多措并舉,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國務院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要求樹立優先發展理念,加快轉變城市交通發展方式,突出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屬性,將公共交通發展放在城市交通發展之首,形成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新格局。公交優先,就是要讓‘老百姓優先’;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就是要優先滿足人民群眾‘行有所乘’。為群眾提供快捷、安全、方便、舒適的出行服務,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和諧穩定,要堅持規劃引導,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安全發展,加強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目前,我省城市公共交通主要存在五方面問題:一是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管理機構不統一。二是在城市規劃布局中的引領作用、城市人民政府在公交優先中的主導作用及公交企業在公交優先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尚未真正確立,城市公交線網、公交首末站、站臺、場站未列入城市規劃內,公交優先發展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缺乏有力的支持與監督。三是投入不足,除昆明市外,公交企業僅僅享受了中央財政的成品油消耗量的資金補助,公共交通發展缺乏穩定的資金投入渠道,資金投入總體不足,普遍缺乏科學規范的政府補貼補償機制和財稅扶持政策。四是各地發展不平衡,公交線網布局不合理,出行分擔率低,結構單一,沒有真正發揮引領城市發展的作用,全省尚有32個縣未開通城市公交車,全省公交出行分擔率僅為15%,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昆明城市公交出行分擔率不升反降,與國內同類城市反差大,與城鎮化大局相悖。五是主體地位尚未確立,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綠色交通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體現。公共交通吸引力不強,公共汽車正點率較低,換乘不方便,乘車難、打的難等問題普遍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為落實國發〔2012〕64號文件,擬提請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把優先發展的理念貫穿到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全過程,并每年安排一定的補助資金用于加快城市客運樞紐站場建設、支持昆明創建公交都市、開展“云南省公交示范城市”工作。
(四)轉變發展方式,構建新型物流體系
物流體系為城鎮化進程提供保障和支撐,城鎮化水平與其物流產業的發展程度緊密相連,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一是隨著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城市各行各業對于物流服務的需求也快速增大,構建完善動態的物流體系則是保障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功能完備的重要前提之一。二是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農村居民向城市聚集進而使得城市居民增多,城市居民對于生活物流的需求也隨之增大,需要完善的城市物流體系保障。三是新型城鎮化將引導城市產業“調結構”,構建完善的物流體系不可或缺。現代物流的理念是將物流資源加以重新整合,按市場規律實現資源優化組合,形成新型的物流產業,從而使其發揮整體優勢和規模效益,促使物流業形成并向專業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城市物流體系通過物資、信息、資金、人員在城市的合理集散,使第三產業內部優化。
在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改革開放為動力、先進技術為支撐、優質服務為宗旨,以培育物流市場為切入點,通過營造現代物流發展政策環境、整合現有物流資源與建設新的物流設施的有機結合,建立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物流服務體系,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質量和效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多式聯運、集裝箱、散貨、航空和鐵路快遞等,實現物流一體化運作與管理;推廣運用標準化、系列化廂式貨車、大型拖車及集裝箱、散糧車輛,開發使用專用車輛、城市配送車輛;依托集裝箱中心站、中轉站及散裝碼頭開展各種形式的聯運服務。通過推進物流運輸服務方式的轉變,解決由于運輸方式落后和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帶來的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多次搬倒、拆裝等問題,達到提效率、降成本,解決“最后1公里”問題的目的,從而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相應的低廉的物流服務。
從“一橋飛架南北”到無數“天塹變通途”,從局部發展到全局提升,從單一發展到綜合效力,全省五種運輸方式(鐵公水空管)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形成。城鎮化建設要求鐵公水空協調發展,綠色交通,安全保障和應急能力強,形成“城市群交通帶”“小時交通圈”“主副互補相宜”“城鄉協調照應”,實現貨運“無縫銜接”、客運“零換乘”。為此,要以我國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登臺亮相為新起點,著力調結構、轉方式、明目標,推進重點項目和關鍵環節改革,統籌規劃鐵公水空建設協調發展,求解發展不足、正點率低、大堵塞、中國式過馬路等難題,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的效益和效能。
站在歷史節點上,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的前景新美,定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