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市長審批賣房”的背后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也許樓市發生什么樣的事情都不稀奇,但傳說由分管房地產的副市長親自審批新房預售證,還是讓開發商們始料不及。開發商們對于行政管制并不陌生,甚至適應。此前,北京最嚴的5年限購、商品房納…
也許樓市發生什么樣的事情都不稀奇,但傳說由分管房地產的副市長親自審批新房預售證,還是讓開發商們始料不及。
開發商們對于行政管制并不陌生,甚至適應。此前,北京最嚴的5年限購、商品房納入限價管理,雖然激起一輪輪反對的聲音,但開發商也仍然選擇接受,然后默默尋找變通之道。但這次,副市長親自審批讓公關之路變得異常艱難。
副市長親自審批賣房的背后,是樓市的價格機制已然失靈。從過去幾年的調控來看,由于“土地財政”未變,流動性依然寬松,以“限購限價”為核心的行政管制并不能帶來供應的增加,只能短暫地抑制價格上漲,而一旦政策松動,房價便報復性反彈,積累的需求一瞬間釋放,將樓市惡性循環演繹到極致。這在北京尤其明顯。
更深層次的,是房地產作為GDP、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的作用,仍然巨大。一季度宏觀數據顯示,GDP同比增長7.7%,運行偏弱。4月份采制造業PMI和匯豐PMI雙雙回落,說明總需求疲弱,經濟持續弱復蘇局面。
根據市場中流行的邏輯,“經濟向好的時候打壓房地產比較有底氣,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總是很難對房地產下重手”,很多人認為近期對房地產繼續出臺調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地方政府在中央可能問責的壓力之下,能夠穩定房價的手段,似乎只有行政“限價”。
而“市長審批賣房”,在當下的情境中更像是一個隱喻:中國整體經濟形勢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
一位游走全世界的海外長線基金負責人對筆者說,中國實體經濟有很大的問題,外貿數據屢屢被質疑作假。2009年以來超發的貨幣,很多囤積在房地產,泡沫總有一天會破裂。現在人民幣升值導致利差存在熱錢不斷地進來,只是在推高這個泡沫,未來5-7年,匯率風險不可低估。
令人憂慮的是,數據也可說明這一點。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量比上年同期增長58.4%,GDP增速卻低于預期,原因是實體經濟債務率攀升,申萬一級行業25大類中,有20類資產負債率上升,企業融資所得資金消耗于債務展期、以及支付利息。
新一屆政府對結構調整帶來的經濟增速的預期,將決定政府對于房地產調控的力度和房價漲幅的容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