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樓市泡沫背后土地財政“推手”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剛剛出爐的70城市房價數據加重房價反彈的擔憂,也表明樓市調控正處于關鍵關口。未來房地產調控要堅持,但必須戳到真正痛處,斬斷土地財政這一樓市泡沫的最大推手,目前土地市場調控比房價預期…
剛剛出爐的70城市房價數據加重房價反彈的擔憂,也表明樓市調控正處于關鍵關口。未來房地產調控要堅持,但必須戳到真正“痛處”,斬斷土地財政這一樓市泡沫的最大推手,目前土地市場調控比房價預期引導更重要。
在樓市調控經歷近18個月后,部分地區取消“限價令”、松綁限購等消息頻頻傳出,雖然地方主管部門最終出面辟謠,但仍有不少人相信,隨著地方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入降低,這樣的消息并非空穴來風。
盡管本輪調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地方財政對土地收入過于依賴的現實并未改變,這是威脅房地產調控成果的最大隱患。在上半年經濟下滑、財政收入銳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松綁樓市的沖動日益強烈,“試盤”漸成常態,并有吹起新的市場泡沫之勢。
土地收入對于地方財政的重要性有多大?有民間機構發布的一份統計顯示,2011年,土地收入占地方全部財政收入的平均比例在三成以上,個別熱點城市的這一比例甚至高于50%。與稅收收入相比,土地收入更加“唾手可得”,且不必與中央“分稅”,因此自住房市場化改革以來,土地很快成為地方政府的“寶貴資源”。這種現狀不僅帶動了土地交易的旺盛,促進了土地供應,同時也造成地方經濟發展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除土地收入外,房地產開發和交易環節的稅費收入,以及房地產業帶動的數十個上下游行業的相關收入,都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源。
隨著調控政策持續發酵,這種財源開始受到影響。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土地成交價款3441億元,下降13.3%;商品房銷售面積3996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0%。在一些城市,政府部門已經提前向房地產開發商征收了3年以后的稅費;還有部分城市,公務員的工資需要靠銀行貸款才能發放。這些正是地方政府頻繁“試盤”的動力根源。政策松綁帶來良好的市場預期,促進房屋成交回暖,進而帶動土地交易升溫。值得注意的是,在個別城市,土地招標出讓近期已開始讓位于“價高者得”的拍賣出讓,導致土地價格回升。還有的地區大量推出新地塊,久違的“地王”重新在一線城市出現。經過近一年半的樓市調控,土地財政的“魅影”悄然回歸。
因此,為斬斷土地財政的推手,首先要從土地市場入手。在現階段,有必要重申招標出讓的重要性,使之重新成為土地交易方式的主體。對于拍賣出讓的土地,可借鑒北京的做法,為其設置上限價格,采取“限地價、競房價”、“限地價、競保障房面積”等方式進行出讓,避免出現地價泡沫。
其次,需保證保障房的用地供應,并加大對普通商品房的土地供給,使土地供應率先惠及剛性需求群體。同時,要將土地財政收入真正納入財政預算,采取“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方式,避免土地款的挪用和濫用。
最后,加快房產稅試點步伐,并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進。房屋保有環節的稅收將給地方政府提供穩定的稅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
斬斷土地財政的推手,更需要地方政府拿出勇氣,通過對小微企業、第三產業、當地優勢產業的扶持,為地方發展培育新的、穩定的經濟增長點,在“陣痛”中完成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擺脫經濟增長對房地產市場的過度依賴,應是本輪樓市調控的題中應有之義。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一線城市地王頻現帶動土地市場回暖 下一篇:北京今年將竣工10.7萬套保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