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5年建成4條高速公路 締造“余杭速度”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在余杭區杭長高速的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們正耐著炎熱的高溫進行著緊張地施工,不久后,這條高速公路將穿越余杭區西部,連接長三角都市圈和西部欠發達地區,成為我省又一條促進經濟發展的…
近日,在余杭區杭長高速的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們正耐著炎熱的高溫進行著緊張地施工,不久后,這條高速公路將穿越余杭區西部,連接長三角都市圈和西部欠發達地區,成為我省又一條促進經濟發展的交通主動脈,唱響交通西進新凱歌,為產業西進構筑起全新的平臺。
余杭位于杭州、上海、南京、蘇州、寧波等城市群的中心,三面拱衛杭州主城,既是長三角都市圈中的重要結點樞紐,又是浙江省高速路網的重要樞紐。“十一五”期間,得益于全省交通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機遇,余杭區進入高速公路奔跑發展的黃金時期,先后建成杭浦、杭徽、申嘉湖杭高速,包括在建的杭長高速和十五期間建成的滬杭甬等7條高速公路,余杭區成為全國罕見的擁有高速公路數量和里程如此之巨的縣區。
有了高速交通網的有力助推,有著“品質之城、美麗之洲”之稱的余杭張開騰飛的翅膀。據余杭國民經濟統計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5至2010年,余杭全區生產總值(GDP)翻了2倍多,從285.8億元增長到628.83億元,全區財政總收入從40.03億元翻了3番達120.82億元,人均GDP也從35312元增長到73574元。
在這組數據背后,是發達的路網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及區位優勢優化、投資環境提升所承載起的發展大平臺、產業大升級、經濟大跨越。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土地增值、生產總值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等等;而對于人民群眾來說,高速公路在促進了出行便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優化了發展經濟的環境,也由“蝴蝶效應”帶來了更多地就業崗位。正如一位政協委員所言:“近五年余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高速公路讓余杭離上海、杭州都近了,讓余杭仿佛有種蓬勃的力量,老百姓都能感覺到高速公路帶來的切身改變。”
高速公路給余杭帶來了發展契機和動力,激發了余杭的高速公路建設熱情,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決定著余杭必須建設好高速公路。作為杭州接軌上海的橋頭堡,作為長三角重要交通樞紐,余杭的建設不僅僅關乎余杭,更關乎區域路網結構的完善、優化,更關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高度統一的思想認識下,余杭區狠抓工程建設,五年建成四條高速,幾乎達到了一年建設一條的速度,能夠在高速公路建設上取得如此豐碩地成果,推進之快、完成之好,也創造了高速公路建設中的“余杭速度”。
政府重視,機制創新
“項目責任分解任務書”讓交通成為“大伙”的事兒
“十二五”開局之年,余杭區委在十二屆十二次全會上提煉出了“精致和諧、大氣開放、崇文尚德、追求卓越”的余杭精神,而余杭站在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立場,全力以赴抓高速公路建設正是對這種精神的最好詮釋。
有一位余杭區副區長曾這樣評價:特殊的區位決定了余杭交通不僅要當好余杭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而且工作的重心更要服從并服務于杭州市的大局,乃至浙江省的大局。基于余杭區委、區政府戰略性、全局性的高度認識,任何一項高速建設項目都成立了由分管副區長親自掛帥,各相關部門和沿線鄉鎮一把手作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有了高度的認識和堅強的組織保障,領導小組還未雨綢繆,與項目業主就前期和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前溝通,專題研討,有效避免了項目推進過程中的推諉、虛耗現象。特別在申嘉湖杭和杭長高速兩條高速公路的前期處理和建設推進中,吸取杭浦高速和杭徽高速的建設經驗,不斷總結、提煉、改進、完善,多次因地制宜修改施工設計方案和安全措施方案,把一切困難想在前面,把問題牢牢堵在源頭上,圓滿完成杭長高速縱貫8個鄉鎮延綿40公里的土地征遷任務,創造了申嘉湖杭余杭段“一年半完成三年工程量”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締造了神奇的“余杭速度”。
與此同時,為更好地發揮高速資源,優化高速公路交通量的集散,以及加快大杭州的城市化進程,余杭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高速公路項目區域路網配套工程建設的主力軍。02省道改建工程、東湖路南延工程、疏港大道、申嘉湖杭崇賢連接線、塘棲連接線、杭長高速瓶窯互通連接線等一大批省、市、區重點工程就這樣應運而生。
在區政府的統一領導和統籌協調下,余杭積極探索交通重點項目申報機制創新,通過“項目責任分解任務書”的形式將每個重點項目前期涉及的工作全部列出來,并一一分解到環保、國土、水利各相關部門和沿線鄉鎮,鎖定項目批復時間,相關部門、鎮鄉、街道各司其職、齊頭并進,更加支持交通重點項目建設,由此形成強大的合力,加快了項目的申報進程和前期處理。
地方產業為交通“瘦身”
150畝工業園區讓位1公里高速
解決了報批難,征遷成了工程順利進展的“攔路虎”。然而在余杭區政府的重視下,各級鄉鎮黨委、企業、群眾講大局、著眼于全省角度,為服務高速公路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6月初,申嘉湖杭高速余杭段開工。為了加快項目上馬建設,這個被列為全區“交通一號工程”的項目,在所涉及各個部門齊心協力、密切配合的基礎上,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前期處理工作。在艱難的政策處理過程中,廣大鎮村干部任勞任怨,與指揮部工作人員組成聯合工作小組,頂高溫,戰酷暑,冒大雨,全力以赴,確保了工程順利有序推進。他們每天起早摸黑,深入農民家里了解情況,苦口婆心做農民的思想工作,同時,也讓沿線百姓了解造高速公路的意義所在。僅僅90天,余杭境內9.13公里主線及7.3公里接線工程涉及的1531畝土地、350戶房屋(12萬平方米)和13座22萬伏高壓鐵塔,全部征遷完畢。政府主導、鄉鎮配合的前期工作如此之快地順利完成,最大限度地為工程動工建設贏得了寶貴時間。
良渚鎮因為擁有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區,土地資源非常有限,工業用地本來就十分緊張,然而杭長高速要穿過良渚鎮的工業規劃區約1公里的路段,需要40余畝的土地供應,再加上高速公路兩側50米處土地不得納入其他規劃用途的規定,這樣一來使得良渚鎮工業園區一下子減少近150畝用地,這不僅關乎每畝約50萬元的土地出讓金,更關乎良渚鎮每年的工業產值、稅收、就業等等一系列直接的經濟利益。然而良渚鎮項目辦的沈主任卻說:“杭長高速的建設關乎浙江省交通西進、旅游西進、產業西進,良渚作為全省的一個細胞,理應站在全局角度,服從大局,站在長遠角度考慮,杭長高速的建成也將改善良渚的交通環境,為良渚旅游資源開發、區位優勢提升帶來好處。”由此,良渚鎮150畝的工業園為杭長高速“瘦身”,將土地讓位于高速公路建設。
龍頭企業搬遷,農民新房延期
全社會為支持交通建設做貢獻
在余杭特種養殖廠的原址上,杭長高速的建設者們正頂著烈日在這個火熱的夏天為年底通車而奮力工作著。在杭長建設初期,這個擁有100多畝土地的高檔水產養殖“龍頭”企業一直被視為政策處理的難點。企業負責人介紹,當得知杭長高速要經過養殖廠時,正是水產養殖的關鍵時期,企業經過多年發展蒸蒸日上,若要重起爐灶還真要花一番大工夫,不僅100畝的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費時費力,而且還將延誤了市場商機。但是一想到余杭交通發展帶來的便利和優勢,該負責人說,若杭長高速建成,將為西部市場開拓帶來直接的好處,特別是破解水產運輸時效的難題。
黃湖鎮的老張本來應該在去年就可以住進新房子了,但如今,他們一家大小七口仍擠在老平房里。2007年,宅基地的相關手續已經全部辦齊,隨后,房子的地基也進入實施階段,老張一家心里美滋滋地正幻想著寬敞、亮堂又溫馨的新家。當得知杭長高速要經過他的新房時,他非常的不理解,甚至有些抗拒,但是在村委領導耐心地勸說下,擺事實,講道理,并為其分配了新的宅基地,最終他毅然停工,并主動配合按政策規定的價格簽訂了征地協議。沿線像老張這樣的農戶共有十余戶,盡管學歷不高常年生活在鄉村,但是他們卻以最質樸的心用最簡單的支持真誠地為交通建設做著奉獻。
據統計,加上正在建設的杭長高速,余杭區十一五期間高速公路建設征用土地9553畝,拆遷房屋1259戶,企業69家,總計約53萬平方米。
來源: 余杭區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