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在建地鐵頻頻塌陷 地鐵修建必要性受到質疑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一段時間以來,遼寧大連在建地鐵多次發生塌陷事故,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大連已有有軌電車、輕軌等,還有必要建地鐵嗎?大連地質條件適合建地鐵嗎?帶著種種疑問,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一段時間以來,遼寧大連在建地鐵多次發生塌陷事故,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大連已有有軌電車、輕軌等,還有必要建地鐵嗎?大連地質條件適合建地鐵嗎?帶著種種疑問,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大連交通狀況如何?已有的有軌電車、輕軌等能滿足需要嗎?
回應:中心城區日益擁堵但不適合建輕軌,地鐵成為最佳選擇
目前大連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98.1萬輛,預計年底前會突破100萬輛。大連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法制宣傳處處長趙德宇說,目前高峰期通行車輛遠遠超過設計能力,一些道路高峰期通行車輛達到5000多輛,路面交通擁堵已成常態。大連每年安排大量資金拓寬、修建道路,仍然不能滿足城市交通量的增長需求。
2010年,大連市區常住人口368.5萬,每天還有大量流動人口涌入。據大連公交集團提供的數據,目前大連市區主客流通道上,早晚高峰期每小時斷面客流量已達到3.9萬人次。
對于交通日趨擁堵的狀況,市民馬超有切身的體會。“每天經過的華北路、疏港路等主干路段,高峰期車滿為患,開車時速也就8公里左右,有時干著急根本就挪不動。”
數據顯示,大連目前有軌電車通車里程22公里,日均發送旅客10萬人次;輕軌交通通車里程64公里,日均運送旅客13萬人次。
“有軌電車和輕軌在目前大連城市交通體系中功不可沒。大連市一直倡導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戰略,公交出行率占45%以上。”大連公交集團董事長隋悅家說,由于路面擁堵,有軌電車在高峰期運力日趨下降,而建成的輕軌交通,上下班高峰期主城區內運力已達到飽和。
大連地鐵工程指揮部總工程師李螢說,按照規劃,輕軌交通主要布局在主城區與新市區之間的區間快速交通網絡。中心城區要建輕軌必須修高架橋,但因受地面建筑限制,不好修建高架橋。
李螢說,國家對軌道交通建設申請有4項指標,分別是市區人口300萬人以上、地區生產總值1000億元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億元以上、地鐵單向高峰每小時預測客流量3萬人次以上,大連的各項指標分別為368.5萬人、5158.1億元、500.8億元、3.9萬人次,各項指標都大于國家規定的指標,解決大連中心城區日趨嚴重的交通擁堵,地鐵是最佳選擇。
大連地質條件適合建地鐵嗎?
回應:地下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較大,但技術上可行
大連三面環海,地下地質條件、地表地形復雜多變,加上大連建市百年來,城市建設和人防工程對原有地形地貌改變較大,部分原有的沖溝、河谷和淺海已經回填,一些地下的人防洞已經廢棄,形成暗溝、暗河及地下人防空洞,增加了地形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
據大連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關大連地鐵工程前期地質普查資料顯示,大連在建地鐵沿線土層共有20多種,空間分布變化大,工程性質差別較大,穩定性差,地鐵施工需要加強支護措施;沿線底層地質時代跨度大,有不同時代的10余種巖性;沿線巖溶多,充填物性質多變。
“這些都給地鐵設計施工帶來較大困難,易出現涌水、涌泥和坍塌冒頂等情況。”大連市勘察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刁日明說,地質條件復雜歸復雜,但在目前來說,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比大連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都有成功施工的范例,關鍵是看采用什么樣的施工方法和安全防范措施。
為何多次塌陷?如何避免?
回應:經驗缺乏和施工管理不到位是事故主因,將強化規范施工
自去年11月起,大連在建地鐵多次發生地面塌陷,引起公眾關注。
“去年11月15日的塌陷事故,完全是人為事故。”大連地鐵工程指揮部質量安全部部長閻永鵬介紹,去年11月2日,地鐵施工單位施工中,上臺階掌子面拱頂出現一內徑約2.5米的枯井洞,施工單位當即通報地面上的汽車銷售部負責人,同時設置警示圍欄禁止停車。事故發生時,警示圍欄被汽車銷售部私自挪移并停放了車輛。
閻永鵬介紹,去年11月22日的塌方經調查發現,施工掌子面前方有三條自來水管線,管線滲漏在粉質粘土層中形成水囊,施工時水囊遭受外力后破裂引發事故;今年3月10日塌方原因是上世紀50年代改建的污水暗渠發生斷裂,在暗渠箱涵底部形成水囊,囊體積水滲漏形成空洞造成塌陷;3月16日、6月9日、8月29日的塌陷,都是因為地下管線斷裂發生滲漏引起的。
“頻發的塌陷事故中,經驗缺乏和施工管理不到位是事故主因。”大連地鐵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新聞發言人彭非說,國內現有25個城市同時在建地鐵,能承擔地鐵施工且具有資質的單位不多,這些單位憑資質在不同城市獲得多個標段,將原有的地鐵施工管理人員拆分,組成眾多的項目部,新組建的一些項目部缺少地鐵施工經驗,導致很多本應避免的事故發生了。
刁日明說,結合事故原因,針對大連地鐵沿線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地下管線老化的情況,專家已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案,尤其是對四大類地質條件,采用不同的工藝技術,防范風險。同時,在施工環節,強調規范施工,加強現場管理和施工監測,力爭每一個環節都不發生紕漏。
來源:人民網
大連交通狀況如何?已有的有軌電車、輕軌等能滿足需要嗎?
回應:中心城區日益擁堵但不適合建輕軌,地鐵成為最佳選擇
目前大連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98.1萬輛,預計年底前會突破100萬輛。大連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法制宣傳處處長趙德宇說,目前高峰期通行車輛遠遠超過設計能力,一些道路高峰期通行車輛達到5000多輛,路面交通擁堵已成常態。大連每年安排大量資金拓寬、修建道路,仍然不能滿足城市交通量的增長需求。
2010年,大連市區常住人口368.5萬,每天還有大量流動人口涌入。據大連公交集團提供的數據,目前大連市區主客流通道上,早晚高峰期每小時斷面客流量已達到3.9萬人次。
對于交通日趨擁堵的狀況,市民馬超有切身的體會。“每天經過的華北路、疏港路等主干路段,高峰期車滿為患,開車時速也就8公里左右,有時干著急根本就挪不動。”
數據顯示,大連目前有軌電車通車里程22公里,日均發送旅客10萬人次;輕軌交通通車里程64公里,日均運送旅客13萬人次。
“有軌電車和輕軌在目前大連城市交通體系中功不可沒。大連市一直倡導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戰略,公交出行率占45%以上。”大連公交集團董事長隋悅家說,由于路面擁堵,有軌電車在高峰期運力日趨下降,而建成的輕軌交通,上下班高峰期主城區內運力已達到飽和。
大連地鐵工程指揮部總工程師李螢說,按照規劃,輕軌交通主要布局在主城區與新市區之間的區間快速交通網絡。中心城區要建輕軌必須修高架橋,但因受地面建筑限制,不好修建高架橋。
李螢說,國家對軌道交通建設申請有4項指標,分別是市區人口300萬人以上、地區生產總值1000億元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億元以上、地鐵單向高峰每小時預測客流量3萬人次以上,大連的各項指標分別為368.5萬人、5158.1億元、500.8億元、3.9萬人次,各項指標都大于國家規定的指標,解決大連中心城區日趨嚴重的交通擁堵,地鐵是最佳選擇。
大連地質條件適合建地鐵嗎?
回應:地下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較大,但技術上可行
大連三面環海,地下地質條件、地表地形復雜多變,加上大連建市百年來,城市建設和人防工程對原有地形地貌改變較大,部分原有的沖溝、河谷和淺海已經回填,一些地下的人防洞已經廢棄,形成暗溝、暗河及地下人防空洞,增加了地形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
據大連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關大連地鐵工程前期地質普查資料顯示,大連在建地鐵沿線土層共有20多種,空間分布變化大,工程性質差別較大,穩定性差,地鐵施工需要加強支護措施;沿線底層地質時代跨度大,有不同時代的10余種巖性;沿線巖溶多,充填物性質多變。
“這些都給地鐵設計施工帶來較大困難,易出現涌水、涌泥和坍塌冒頂等情況。”大連市勘察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刁日明說,地質條件復雜歸復雜,但在目前來說,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比大連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都有成功施工的范例,關鍵是看采用什么樣的施工方法和安全防范措施。
為何多次塌陷?如何避免?
回應:經驗缺乏和施工管理不到位是事故主因,將強化規范施工
自去年11月起,大連在建地鐵多次發生地面塌陷,引起公眾關注。
“去年11月15日的塌陷事故,完全是人為事故。”大連地鐵工程指揮部質量安全部部長閻永鵬介紹,去年11月2日,地鐵施工單位施工中,上臺階掌子面拱頂出現一內徑約2.5米的枯井洞,施工單位當即通報地面上的汽車銷售部負責人,同時設置警示圍欄禁止停車。事故發生時,警示圍欄被汽車銷售部私自挪移并停放了車輛。
閻永鵬介紹,去年11月22日的塌方經調查發現,施工掌子面前方有三條自來水管線,管線滲漏在粉質粘土層中形成水囊,施工時水囊遭受外力后破裂引發事故;今年3月10日塌方原因是上世紀50年代改建的污水暗渠發生斷裂,在暗渠箱涵底部形成水囊,囊體積水滲漏形成空洞造成塌陷;3月16日、6月9日、8月29日的塌陷,都是因為地下管線斷裂發生滲漏引起的。
“頻發的塌陷事故中,經驗缺乏和施工管理不到位是事故主因。”大連地鐵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新聞發言人彭非說,國內現有25個城市同時在建地鐵,能承擔地鐵施工且具有資質的單位不多,這些單位憑資質在不同城市獲得多個標段,將原有的地鐵施工管理人員拆分,組成眾多的項目部,新組建的一些項目部缺少地鐵施工經驗,導致很多本應避免的事故發生了。
刁日明說,結合事故原因,針對大連地鐵沿線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地下管線老化的情況,專家已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案,尤其是對四大類地質條件,采用不同的工藝技術,防范風險。同時,在施工環節,強調規范施工,加強現場管理和施工監測,力爭每一個環節都不發生紕漏。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