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鋼左炳偉——熾熱爐火鍛造出的工人代表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左炳偉——熾熱爐火鍛造出的工人代表9月19日,當記者說起左炳偉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時,山鋼集團萊鋼煉鋼廠4#轉爐車間職工國峰頗為自豪:左炳偉是從我們這走出的爐前工代表!作為萊鋼42年發展…
左炳偉——熾熱爐火鍛造出的工人代表
9月19日,當記者說起左炳偉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時,山鋼集團萊鋼煉鋼廠4#轉爐車間職工國峰頗為自豪:“左炳偉是從我們這走出的爐前工代表!”
作為萊鋼42年發展史上第一位來自一線的全國黨代會代表,左炳偉的起點并不高,作為一名技校生,他是萊鋼眾多職工中的普通一員,但他在煉鋼爐前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凡業績:創出過三項世界紀錄,擁有“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耀眼光環。
他有一雙“火眼金睛”。左炳偉從走進萊鋼的那天起,就立志做一個知識型、創新型、責任型工人,為了練就過硬的本領,他堅持將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邊干邊研究。在自動化程度還并不高的90年代,左炳偉為了練習看樣,他天天靠在爐前,冒著50度以上的高溫,琢磨碳含量、爐火顏色與爐溫規律。鍥而不舍的努力使左炳偉“煉”出一雙“火眼金睛”。打量一眼爐火,溫度立馬躍然心中,誤差不超過3攝氏度;從鋼水取樣,他目測的碳含量成分分毫不差。在轉爐煉鋼一線的20年間,他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精心研究探索轉爐生產運行規律,使自己從一個技校生成長為掌握了一大批當今煉鋼先進技術的專家型工人,這完全得益于他立足崗位,時刻把學習作為“第一需要”,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的追求。
“左炳偉是我們爐前的專家,只要有他在,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曾經的同事這樣說。在工作中,左炳偉敢于向不可能挑戰,勇于創新突破。濺渣護爐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護爐技術之一,左炳偉結合本單位轉爐實際特點,探索和創新先進操作方法,使這項新技術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他帶領同事創造了轉爐爐齡37271爐、出鋼口壽命1046爐、爐齡17013爐不補爐的同類爐型三項世界新紀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讓鋼鐵市場一片蕭條,降本增效成了企業的頭等大事。在沒有現成的“公式”,沒有資料可參考的情況下,左炳偉硬是從鐵水與廢鋼裝入量、渣量、鋼包流轉狀況等因素中找出了規律,打破過去的習慣性操作模式,摸索出了一套降低轉爐出鋼溫度的措施,使出鋼溫度從原先的1700多攝氏度降到了1622攝氏度,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成為萊鋼轉爐煉鋼的核心競爭優勢。2001年以來,左炳偉共創造出7項操作法,其中“轉爐鋼水磷快速判斷法”、“碳膜快速看碳法”、“高拉碳控制法”等3項操作法被集團公司以其個人的名字命名、推廣,每年創造的經濟效益在千萬元以上。
20年熾熱爐火既鍛造了過硬的技術,更冶煉出了高尚品格。多年來,左炳偉把自己的看家本領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共享,極大地提升了班組的整體操作水平,多次獲得“優秀師傅”稱號,共培養出爐長3名、一助手4名、二助手4名。在他的帶領下,4#轉爐形成和發揚的“黑螞蟻”團隊文化,成為全國學習型黨支部建設的典范。
2011年,左炳偉積極響應山東產業援疆的召喚,主動報名到位于喀什的山鋼集團萊鋼新疆項目工作,在振興西部經濟、拓展企業發展空間的新戰場上,開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