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通脹和增長乏力雙重風險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21日發布《2011中國經濟增長報告》。報告稱:從我國目前的宏觀失衡特點來看,既面臨通脹的壓力,同時也面臨增長乏力的危險。我國現階段針對總量失…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21日發布《2011中國經濟增長報告》。報告稱:從我國目前的宏觀失衡特點來看,既面臨通脹的壓力,同時也面臨增長乏力的危險。我國現階段針對總量失衡的調控必須防止“滯脹”的發生。
報告表示,從總需求方面來看,2008年下半年開始采取擴大內需的“一攬子”舉措。根據我國通脹發生的政策時延,投放的流動性大體在6個月至24個月逐漸體現為通脹;那么,我國自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擴大內需的政策舉措,形成的通脹壓力,至遲應當在2010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逐漸釋放出來。
問題的關鍵在于,擴大內需的政策在釋放通脹壓力之前,能否及時有效地拉動實體經濟增長。如果能及時充分拉動增長,即使出現較高通脹壓力也具有加大緊縮力度有效治理通脹的經濟增長條件。否則,便可能低增長的同時出現高通脹。
從總供給方面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對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來說,事實上也有兩方面作用。
一方面,30多年的發展不僅從規模上極大地擴張了中國經濟,而且發展過程中伴隨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增長的效率也相應提高;另一方面,30多年的高速增長本身也改變要素的供求關系,在要素有限的條件下,持續高速擴張的增長必然導致需求強勁拉上,使要素成本上升,進而使整個國民經濟成本上升。
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過程中效率的提升能否超越相應的成本上升。如果超越不了,那么從長期來看就會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從短期來看,就會使通脹從需求拉動為主轉變為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共同作用的通脹,在低效率高成本的增長中,既難以持續,也無法避免“滯脹”。
來源:經濟參考報
報告表示,從總需求方面來看,2008年下半年開始采取擴大內需的“一攬子”舉措。根據我國通脹發生的政策時延,投放的流動性大體在6個月至24個月逐漸體現為通脹;那么,我國自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擴大內需的政策舉措,形成的通脹壓力,至遲應當在2010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逐漸釋放出來。
問題的關鍵在于,擴大內需的政策在釋放通脹壓力之前,能否及時有效地拉動實體經濟增長。如果能及時充分拉動增長,即使出現較高通脹壓力也具有加大緊縮力度有效治理通脹的經濟增長條件。否則,便可能低增長的同時出現高通脹。
從總供給方面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對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來說,事實上也有兩方面作用。
一方面,30多年的發展不僅從規模上極大地擴張了中國經濟,而且發展過程中伴隨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增長的效率也相應提高;另一方面,30多年的高速增長本身也改變要素的供求關系,在要素有限的條件下,持續高速擴張的增長必然導致需求強勁拉上,使要素成本上升,進而使整個國民經濟成本上升。
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過程中效率的提升能否超越相應的成本上升。如果超越不了,那么從長期來看就會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從短期來看,就會使通脹從需求拉動為主轉變為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共同作用的通脹,在低效率高成本的增長中,既難以持續,也無法避免“滯脹”。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