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荒”席卷各地發出何種警示信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連日來,從東部到中西部的浙江、江西、湖南、重慶、陜西等多省地接連出現百萬千瓦的用電缺口,一些省份不得不拉閘限電,“電荒”呈現蔓延之勢。此時,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報告警示,夏季“電荒…
連日來,從東部到中西部的浙江、江西、湖南、重慶、陜西等多省地接連出現百萬千瓦的用電缺口,一些省份不得不拉閘限電,“電荒”呈現蔓延之勢。此時,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報告警示,夏季“電荒”將來得更早、范圍更廣、缺口更大。
今年為何出現“電荒”?來勢洶洶的夏季“電荒”又該如何應對?怎樣才能破解年復一年的電力“緊箍咒”?
“三大矛盾”致淡季“電荒”
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用電量增速達12.7%,較去年四季度明顯回升。其中,本應是淡季的3月份用電規模竟與冬季高峰的1月份基本相同,逼近去年七八月份夏季高峰的水平。
“需求旺盛是一季度用電量增速明顯回升的一個主要原因。”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28日在一季度“全國電力供需與經濟運行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會”上說。
報告顯示,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保持平穩運行,GDP增速達9.7%,驅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達12.7%。作為主力的第二產業用電量增速逐月提高,尤其占到全部用電量三成比重的化工、建材、有色冶煉、鋼鐵冶煉等四大重工業用電量繼續保持龐大規模,僅少于歷史最高水平的去年二季度。
“這樣的增速喜中帶憂。”中電聯副秘書長歐陽昌裕說,喜的是增速有平穩向下趨勢,符合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大方向,憂的是用電結構依然“偏重”。
一方面是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卻是新增發電裝機減少。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新增發電裝機比上年同期少投產234萬千瓦,尤其是作為主力的火電比上年同期少投產268萬千瓦。
“雖然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增長,但火電新增規模下降,使得電力的有效供應能力下降。”中電聯統計部主任薛靜解釋,增加1000萬新能源裝機只相當于400萬千瓦火電的效力。
從東部用電大省浙江來看,新增供電能力遠跟不上用電需求的增量。2010年這個省新投產裝機容量僅為83萬千瓦,今年至今還沒有新機組投產,而去年3月份以來增加的用電負荷為600萬千瓦左右。按照浙江省現有電源建設規劃,2011年計劃投產的統調裝機容量只有260萬千瓦。
除上述工業負荷恢復、采暖負荷持續攀升等需求側原因外,電煤價格、電力跨區輸送能力等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也是“電荒”早到的主要原因。
今年4月份,電煤需求“淡季不淡”,市場煤炭價格持續上升,電煤日消耗量保持高位。截至4月中旬,全國重點電廠電煤庫存5311萬噸,可用14天,僅比3月末提高一天。薛靜說,高煤價使得電廠沒有擴產發電積極性,一季度部分電廠因為煤價太高導致電煤供應不足,進而停機。
電力跨區輸送能力有限,也是導致今年“電荒”提前到來的原因之一。“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能力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致使西部窩電,東部缺電。”薛靜說,電力跨區輸送比之輸煤更加環保高效,可有效緩解局部“電荒”。報告顯示,一季度京津唐電網跨區送山東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1%,對緩解山東電網電力緊張作用突出。
供應缺口可能進一步擴大
國家電網電力調度通信中心數據顯示,進入4月以來,從東部到中西部的多省地出現持續電力負荷缺口。其中,浙江電力缺口達271萬千瓦,江西、重慶、湖南、陜西分別達到140萬、121萬、114萬和95萬千瓦。
浙江省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董朝武表示,今夏浙江省統調最高負荷超過5000萬千瓦,扣除省內統調發電裝機容量3550萬千瓦,須購入電力1450萬千瓦。目前浙江從省外輸入電力的通道能力極限為1200萬千瓦,缺口顯而易見。
中電聯預測,受新增裝機區域分布不平衡、電源電網建設不協調、火電新增規模下降以及電煤供應矛盾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后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偏緊,尤其是部分地區將持續偏緊。特別是迎峰度夏期間電力供應缺口可能進一步擴大,預計缺口在3000萬千瓦左右。
“提前到來的"電荒"預示著今夏電力供需緊張情況將比上年在時間上更早、涉及的范圍更廣、缺口有所加大。其中,華北、華東、南方區域電力供需總體偏緊。”王志軒說。
他進一步預測,目前電源在建規模嚴重不足,加上火電建設積極性降低,將造成今后幾年火電投產規模不合理地快速下降,不能滿足電力需求增長,預計在“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十二五”中期電力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如何走出“年年電荒”的怪圈?
“加強需求側管理和及時疏導電價矛盾是平衡電力供需關系,解決"電荒"的有效途徑。”王志軒說,當前尤其要加大電煤等電力生產要素的協調,以解夏季“電荒”之憂。
日前國家能源局已提出,要從增加有效供給、壓縮不合理需求兩個方面著手,有針對性地緩解電力供需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方面按照增加供給、優化需求、確保重點的原則,加強綜合協調,確保重要領域、關鍵時段、重點地區煤電油氣運供應。尤其是對于電力迎峰度夏工作,國家能源局要求各級經濟運行調節部門早研判、早準備,對可能出現的供應缺口,制定周密應對措施,確保居民生活和重點領域用電,絕不允許拉限居民生活用電。
另一方面,在資源供給增長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控制不合理消費,穩定市場、穩定價格。國家能源局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結構調整。
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教授劉永強就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更大力度引導企業合理錯峰,有序用電,當前很多企業在峰、谷、平時段用電比重分配很不合理,改善空間很大。
針對目前電源在建規模嚴重不足和火電建設積極性降低的問題,中電聯呼吁,盡快核準開工較大規模的電源項目,特別是盡快開工建設一批大中型水電項目,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發展核電,積極推進新能源發電發展。與此同時,開工建設一定規模火電項目,主要是煤炭基地清潔高效燃煤電廠和天然氣電廠,還要加快遠距離交直流特高壓跨區線路建設,解決“十二五”中期可能出現的大范圍缺電難題。
歐陽昌裕認為,從長遠破解“年年電荒”的怪圈,除理順電價機制,最重要的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優化;適度上調電價,特別是進一步提升高耗能產業電價差價,采用市場手段加快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來源:新華網
今年為何出現“電荒”?來勢洶洶的夏季“電荒”又該如何應對?怎樣才能破解年復一年的電力“緊箍咒”?
“三大矛盾”致淡季“電荒”
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用電量增速達12.7%,較去年四季度明顯回升。其中,本應是淡季的3月份用電規模竟與冬季高峰的1月份基本相同,逼近去年七八月份夏季高峰的水平。
“需求旺盛是一季度用電量增速明顯回升的一個主要原因。”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28日在一季度“全國電力供需與經濟運行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會”上說。
報告顯示,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保持平穩運行,GDP增速達9.7%,驅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達12.7%。作為主力的第二產業用電量增速逐月提高,尤其占到全部用電量三成比重的化工、建材、有色冶煉、鋼鐵冶煉等四大重工業用電量繼續保持龐大規模,僅少于歷史最高水平的去年二季度。
“這樣的增速喜中帶憂。”中電聯副秘書長歐陽昌裕說,喜的是增速有平穩向下趨勢,符合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大方向,憂的是用電結構依然“偏重”。
一方面是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卻是新增發電裝機減少。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新增發電裝機比上年同期少投產234萬千瓦,尤其是作為主力的火電比上年同期少投產268萬千瓦。
“雖然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增長,但火電新增規模下降,使得電力的有效供應能力下降。”中電聯統計部主任薛靜解釋,增加1000萬新能源裝機只相當于400萬千瓦火電的效力。
從東部用電大省浙江來看,新增供電能力遠跟不上用電需求的增量。2010年這個省新投產裝機容量僅為83萬千瓦,今年至今還沒有新機組投產,而去年3月份以來增加的用電負荷為600萬千瓦左右。按照浙江省現有電源建設規劃,2011年計劃投產的統調裝機容量只有260萬千瓦。
除上述工業負荷恢復、采暖負荷持續攀升等需求側原因外,電煤價格、電力跨區輸送能力等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也是“電荒”早到的主要原因。
今年4月份,電煤需求“淡季不淡”,市場煤炭價格持續上升,電煤日消耗量保持高位。截至4月中旬,全國重點電廠電煤庫存5311萬噸,可用14天,僅比3月末提高一天。薛靜說,高煤價使得電廠沒有擴產發電積極性,一季度部分電廠因為煤價太高導致電煤供應不足,進而停機。
電力跨區輸送能力有限,也是導致今年“電荒”提前到來的原因之一。“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能力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致使西部窩電,東部缺電。”薛靜說,電力跨區輸送比之輸煤更加環保高效,可有效緩解局部“電荒”。報告顯示,一季度京津唐電網跨區送山東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1%,對緩解山東電網電力緊張作用突出。
供應缺口可能進一步擴大
國家電網電力調度通信中心數據顯示,進入4月以來,從東部到中西部的多省地出現持續電力負荷缺口。其中,浙江電力缺口達271萬千瓦,江西、重慶、湖南、陜西分別達到140萬、121萬、114萬和95萬千瓦。
浙江省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董朝武表示,今夏浙江省統調最高負荷超過5000萬千瓦,扣除省內統調發電裝機容量3550萬千瓦,須購入電力1450萬千瓦。目前浙江從省外輸入電力的通道能力極限為1200萬千瓦,缺口顯而易見。
中電聯預測,受新增裝機區域分布不平衡、電源電網建設不協調、火電新增規模下降以及電煤供應矛盾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后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偏緊,尤其是部分地區將持續偏緊。特別是迎峰度夏期間電力供應缺口可能進一步擴大,預計缺口在3000萬千瓦左右。
“提前到來的"電荒"預示著今夏電力供需緊張情況將比上年在時間上更早、涉及的范圍更廣、缺口有所加大。其中,華北、華東、南方區域電力供需總體偏緊。”王志軒說。
他進一步預測,目前電源在建規模嚴重不足,加上火電建設積極性降低,將造成今后幾年火電投產規模不合理地快速下降,不能滿足電力需求增長,預計在“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十二五”中期電力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如何走出“年年電荒”的怪圈?
“加強需求側管理和及時疏導電價矛盾是平衡電力供需關系,解決"電荒"的有效途徑。”王志軒說,當前尤其要加大電煤等電力生產要素的協調,以解夏季“電荒”之憂。
日前國家能源局已提出,要從增加有效供給、壓縮不合理需求兩個方面著手,有針對性地緩解電力供需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方面按照增加供給、優化需求、確保重點的原則,加強綜合協調,確保重要領域、關鍵時段、重點地區煤電油氣運供應。尤其是對于電力迎峰度夏工作,國家能源局要求各級經濟運行調節部門早研判、早準備,對可能出現的供應缺口,制定周密應對措施,確保居民生活和重點領域用電,絕不允許拉限居民生活用電。
另一方面,在資源供給增長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控制不合理消費,穩定市場、穩定價格。國家能源局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結構調整。
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教授劉永強就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更大力度引導企業合理錯峰,有序用電,當前很多企業在峰、谷、平時段用電比重分配很不合理,改善空間很大。
針對目前電源在建規模嚴重不足和火電建設積極性降低的問題,中電聯呼吁,盡快核準開工較大規模的電源項目,特別是盡快開工建設一批大中型水電項目,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發展核電,積極推進新能源發電發展。與此同時,開工建設一定規模火電項目,主要是煤炭基地清潔高效燃煤電廠和天然氣電廠,還要加快遠距離交直流特高壓跨區線路建設,解決“十二五”中期可能出現的大范圍缺電難題。
歐陽昌裕認為,從長遠破解“年年電荒”的怪圈,除理順電價機制,最重要的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優化;適度上調電價,特別是進一步提升高耗能產業電價差價,采用市場手段加快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