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流通成本太高 該約談誰?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5日,發改委就當前物價形勢舉辦內部座談會,會上談到菜價高企使市民生活壓力增加,但菜價太低則讓農民利益受損,問題究竟出在哪?與會專家認為,目前國內流通成本太高。中科院研究員汪同三表…
25日,發改委就當前物價形勢舉辦內部座談會,會上談到菜價高企使市民生活壓力增加,但菜價太低則讓農民利益受損,問題究竟出在哪?與會專家認為,目前國內流通成本太高。中科院研究員汪同三表示,中國流通業費用的幾個數字讓人震驚,全世界82%的收費公路在中國,流通成本占50%~70%,成本太高。(4月26日《新京報》)
種種事實似乎表明,物價過高的“罪魁禍首”已經找到,分別是流通成本太高、流動性過剩、輸入型通脹。就拿流通成本來說,有多個例證能夠說明問題:跟蹤調查顯示成都至北京貨車高速路收費占了近半成本;從廣州到北京的運輸成本,比廣州到美國的貴。可見,如果流通成本降不下來,不僅公眾要承受物價上漲之苦,而且國家也很難管好CPI。
據相關報道,北京為緩解菜賤傷農問題,從4月25日起至5月15日止,對大白菜、圓白菜、芹菜這三個品種免收進場費,此舉可降低25%的成本。但此舉只能緩一時之痛,且覆蓋面很窄。而上海目前減免了多項集裝箱運輸費用和過路費,也僅局限于集裝箱運輸,意義很有限。也就是說,盡管各地在努力降低流通成本,但力度遠遠不夠。
要想降低流通成本需要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調查清楚流通成本高在何處,是稅費太高,還是流通體系設計不合理導致中間環節過多?二是誰在與民爭利,是地方政府還是某些壟斷型企業?三是哪些部門涉及流通領域監管,有沒有監管缺位?四是降低流通成本還有多少空間,究竟是“人治”還是“法治”?
就筆者的觀察來說,流通成本主要高在交通成本,包括燃油費、過路過橋費以及各個地方部門自設的收費等。據悉,解決流通成本牽扯到發改委、交通運輸、商務等多個部門。遺憾的是,目前各部門還未就此問題出臺綜合治理舉措。可見,我們對于流通成本過高、流通效率低下這些問題認識不夠,重視不夠,造成了國內CPI連創新高,公眾深受物價上漲之苦。因此,筆者以為,如果說控制通脹是今年首要任務,那么降低流通成本則是控制通脹的首要任務,而要降低流通成本,則應該從約談發改委、努力降油價和過路過橋費開始。
我們的“流通成本占50%~70%”,專家提供的數字讓很多人震驚,其實一點都不夸張。問題是,合理的流通成本應該是多少,無論是官方還是專家,目前都沒有一個說法。如果沒有合理的明確的流通成本,那么降低流通成本就沒有目標,或者說缺乏足夠的動力。既然能要求各地明確房價控制目標,不妨也明確流通成本控制目標。
無論是國家部門還是地方政府,目前為降低流通成本所做的努力,都是臨時性的,帶有明顯的“人治”色彩,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需要“法治”。這里面既涉及商品流通企業制度監管,也涉及主要行業產品評價標準的完善和制定,還涉及信息平臺的建立、中間市場的培育等,也就是說,要建立完善的商品流通法規體系,“法治”才能治本。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食品價格上升“沉重打擊”亞洲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