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為中國通脹蒙陰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山東、大連等省市農產品貿易商正忙于來自日本蔬菜、水果的大量訂單。與此同時,由于來自日本的關鍵零部件斷貨,無錫等地的部分制造業企業已被迫停工。 此次日本大地震不僅讓世界重新審…
近日,山東、大連等省市農產品貿易商正忙于來自日本蔬菜、水果的大量訂單。與此同時,由于來自日本的關鍵零部件斷貨,無錫等地的部分制造業企業已被迫停工。
此次日本大地震不僅讓世界重新審視使用核能的合理性,更帶來一場關于日本地震對產業轉移影響的大討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理發現,中國輿論界對此主要有兩種不同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作為與日本一衣帶水、經濟互補的鄰邦,中國經濟受日本地震沖擊很大;另一種觀點則強調,中國與日本雖然經濟往來密切,但日本地震的一系列影響不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本質壓力。
今日央視二套播出的《對手》欄目,邀請了6位專家就此話題進行討論;此外,還探討了日本地震給我國防震帶來的啟迪等相關話題。
中國“有失有得”
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助理江瑞平認為,“這次地震對日本制造業的打擊和中國居民生活的影響不會太大,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更不必恐慌。”
在他看來,國內居民生活對日本經濟的依存度已經很低。比如,我們的對日貿易總量占對外貿易總量的比重已降至10%以下,其中,發生地震的日本東北地區占日本總量比重只有7%左右。
江瑞平認為,從時間上來看,短期內會看到日本制造業受到的沖擊較大;但從中長期來看,相信日本制造業在本土、災區的企業會很快恢復生產。而從結構上來看,這是一個高競爭、全球化的時代,日本企業受挫了,日本產品供應不足了,其他企業的產品自然會補足。
不過,社科院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并不認可上述觀點。他強調,中國對日本經濟依賴度非常高,中國對日本去年的貿易赤字達到650億美元,從貿易赤字可以看出交換的不平等。
而談到替代性問題,白益民表示,“有些產品是不可替代的,特別是高端的,像一些核心零部件,需要幾十年積累的技術、經驗,還有專業的制造設備才能做出來,并非馬上可以替代的。”
目前,日本對中國農產品的需求激增,江瑞平認為,這是因為日本國內的民眾不敢消費本地生產的蔬菜,也不敢消費日本近海出產的海產品,這就給中國山東、大連的農民、漁民帶來了商機,可以大幅度增加對日本農產品的出口,進而獲得一些收益。
日本產業加速向中國轉移
由于受災后重建周期長以及核輻射所帶來影響,日本東北部地區產業重建困難重重。
其中值得思考的是,日本會不會在地震后將產業加速轉移至中國呢?這一問題同樣存在爭議。江瑞平認為,從布局上來看,日本企業在國內,特別在災區受到很大沖擊,它會很快把生產線、工廠轉移到海外,在海外進行生產,通過海外生產來彌補國內生產的不足。
他還強調,這類產業轉移的最佳地點就是中國,因其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如果加上日本企業的核心技術和人才培養機制,中國產業升級將會受到巨大推動。
不過,白益民對此觀點頗不認同。他表示,日本不會輕易將自己的核心產業向海外轉移,地震的東北部地區其實就是其國內產業轉移的結果。即使轉移至中國,中國也不可能掌握其核心技術,利潤依然會更多地流入日本的錢包。
他還表示,中國恰恰需要警惕的是,日本幾大財團會利用手中金融資本炒作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原材料,進一步為中國的通脹蒙上陰影。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影響發展中國家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