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緊縮政策仍應繼續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當半年前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剛剛消退且國內通脹上行之時,中國政府就開始實施一系列緊縮政策措施。 這包括遏制食品價格上漲的供給面政策,以及通過信貸緊縮應對核心通脹壓力。信貸緊縮的…
當半年前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剛剛消退且國內通脹上行之時,中國政府就開始實施一系列緊縮政策措施。
這包括遏制食品價格上漲的供給面政策,以及通過信貸緊縮應對核心通脹壓力。信貸緊縮的力度已從2010年10月以來的六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中反映出來,并一舉凍結了2萬多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此外,作為中國政府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組成部分,今年實施的動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加強了信貸緊縮的有效性。此外還推出了針對房地產市場的降溫措施。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緊縮政策正在見效。
首先,食品價格的漲幅已低于預期,且消費者通脹預期也已見頂回落。其次,新增貸款已連續兩個月低于預期。明細數據顯示,按揭貸款增速明顯放緩,而隨著新開工項目投資放緩,中、長期貸款也相應趨緩。第三,貨幣增速放緩超預期。廣義貨幣供應(M2)增速已經明顯放緩,2月份同比增長15.7%,低于去年12月同比增長19.7%,2009年11月同比增長達到30%的峰值,已經接近于長期平均水平及央行2011年16%的年度目標值。同時,M1貨幣供應的增速也由兩個月前的21%~22%降至二月份的14.5%。由于M1貨幣衡量的是隨時可能消費的現金和活期存款,因此該指標的放緩證實了經濟的進一步降溫。
增長放緩緊縮政策也開始對過熱的經濟進行降溫。一季度匯豐中國制造業PMI指數由2010年四季度的54.8下滑至52.7。制造業PMI分項指數中,新增訂單在過去兩個月下降至52~53,而長期均值為54,2010年四季度均值為57.7;新增出口訂單僅小幅下降,由2010年四季度的52降至一季度的51.4。由新增訂單的下降預示了緊縮政策使得國內需求收縮。
與此同時,匯豐中國服務業PMI指數由1月份的52小幅下降至2月份的51.9,成為自2005年11月開始統計這一數據以來的第三低位。目前該指數遠低于57.5的長期均值,反映出中國服務業擴張速度大幅減緩,主因可能是實施中的房地產調控和量化緊縮措施。
但我們認為這只是增長放緩而非下滑。歷史數據相關度顯示,目前的PMI數據仍對應了13.5%~14%的工業增加值增速,與約9.5%的GDP增速相符。
中國有必要放緩增長以抑制通脹。我們一直認為停止對GDP的盲目追求對于抑制通脹必不可少,今后數個季度GDP增速放緩至9.5%以下使之低于趨勢增長率(我們估計為10%左右),將有助于緩解潛在的通脹壓力。
鑒于前期緊縮政策見效,人們很自然要問一個問題:緊縮政策是否已經達到了預期目標,可以結束了?出于以下原因,認為目前抑制通脹已取得勝利為時尚早:一是通脹居高不下。且不考慮CPI的翹尾效應,生產價格指數(PPI)仍在快速攀升,房價未有任何松動跡象。二是一旦放松緊縮政策,信貸增長勢必反彈,尤其考慮到地方政府對信貸的強烈需求。誠然,去年夏天地方政府大量舉債,目前受到嚴格監管。但地方政府層面的經濟發展任務與融資約束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
除在建基建項目融資需求外,地方政府亟須資金建設保障房和發展地方經濟。最近一期中國央行銀行業季度調查結果顯示,貸款需求指數飆升至85(四季度為83),為2004年開始調查以來最高水平。
政策下一步方向在哪里?我們預計未來3個月中國政府將維持緊縮政策,以期2011年下半年通脹率大幅下降。這包括遏制食品和汽油價格上漲的供給措施;通過量化緊縮政策將年內信貸增長控制在16%以下;適度加息以平抑通脹預期;房地產調控措施將繼續實施,結合保障性住房的加速建設,將穩定房價,甚至使房價小幅下調。此舉有助于穩定或降低非食品通脹和平抑通脹預期。
雖然年內增長或將繼續放緩,但緊縮政策導致增長停止的風險幾乎不存在。約有10萬多項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仍有待完成。盡管信貸緊縮將抑制新開工投資項目,但在建項目以及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將支撐投資不致過度下滑。15%~16%的信貸增長(今年的目標)足以提供這些中長期基建項目所需資金。此外,工資上漲有助于提升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緊縮政策也不太可能嚴重打壓消費,因為中國家庭的杠桿率極低,相反,由于中國家庭擁有大量的儲蓄,加息預期可能反過來促進消費。
綜合來看,中國政府的緊縮政策已經奏效,但前路仍然漫漫。目前階段的任何松懈只會造成信貸快速反彈,進而造成通脹反彈的風險。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日本強震對中日貿易影響不大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