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外部環境制約中國利率調整空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理解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內涵?為此,上證演播廳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研究員,進行詳細解讀。 上海證券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理解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內涵?為此,上證演播廳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研究員,進行詳細解讀。
上海證券報: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今年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您對此如何理解?
巴曙松:貨幣政策從應對危機時期的寬松轉向穩健,顯示了宏觀政策的重點正在出現變化。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穩健的貨幣政策主要表現在對整個貨幣信貸增長速度的調控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1年廣義貨幣(M2)的增長目標是16%,與2009年30%左右、2010年19%的增速相比,今年的增速目標出現了平穩回落。考慮到今年將抑制通脹放在宏觀政策的首要位置,可以說在宏觀政策的分工中,201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重點在于推進結構調整,而穩健的貨幣政策重點在于抑制通脹壓力。
上海證券報:廣義貨幣16%的增長目標,是否偏低?
巴曙松:16%的廣義貨幣增長速度是否合適,確實是業界十分關心的問題,擔心是否緊縮過度,或者是過于寬松。我想可以從幾個方面考察:一是從歷史上來看,該速度位于歷史平均水平附近;其次,隨著社會融資渠道多元化,對融資不能僅看信貸和通常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還需要考察社會融資總量。
從政策工具的組合運用來看,隨著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如果更多關注社會融資總量,則央行在政策工具選擇中,就應當逐步轉向一些利率等價格工具,因為對于信貸之外的多種直接融資渠道來說,價格工具調控引導的效果更為明顯。
上海證券報:“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多處提及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您對此有何看法?
巴曙松:在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之后,金融價格機制的改革應當占據主要位置,其中重要的就是利率和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
“十二五”期間,利率市場化方面的可能圖景是:大力推動非金融企業債務工具的發行及其利率的市場化,繼續擴大市場化定價的直接融資的比重,近期超短期融資券的推出也說明了這一點;推出存款保險制度,設立專門的存款保險機構;選擇合適的金融機構進行試點,并將試點影響范圍限制在可控范圍內;在對試點經驗進行總結之后,擇機推進全面利率市場化。
上海證券報:在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央行會否頻繁調整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
巴曙松:利率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價走勢。如果對下半年的物價回落持樂觀態度,則全年加息的空間就不大,估計在上半年物價壓力大的時期可能會有1-2次加息。同時也可以看到,在最近的宏觀調控中,利率政策的跟進速度更快,這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新趨勢。而在將社會融資總量作為監測工具之后,對于利率工具的運用可能會更為靈活和頻繁。
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體,現在都刻意保持了相當低的利率水平,這是當前中國利率政策調整的外部環境,這個外部環境就制約了中國利率政策大幅調整的空間。
在國際收支失衡的條件下,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往往更多是為了對沖剩余的流動性,因此,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與央票的發行等對沖工具的運用頻繁與否,取決于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如果持續有大量的貿易盈余和資本項目流入,包括準備金率在內的貨幣對沖工具可能就會頻繁使用。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