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PPI漲6.6% 全年高位或成常態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比去年同月上漲6.6%,是去年4月以來的新高。 據記者了解,統計局從今年1月開始實施新的工業生產者價格統計調查制度方法…
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比去年同月上漲6.6%,是去年4月以來的新高。
據記者了解,統計局從今年1月開始實施新的工業生產者價格統計調查制度方法。原來的“工業品價格統計”改稱為“工業生產者價格統計”,統計局測算,采用新權數計算出來的PPI同比總指數,比原來的統計方法略低0.05個百分點。
有分析人士認為,生產者價格指數同比上升了6.6%,高于市場預期0.4個百分點,并高于上月0.7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仍然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成本上升的壓力。
同時,由于中國經濟未來減速幅度很小、物價中長期上漲壓力較大、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未來仍將保持震蕩上行的態勢,主要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壓力較大。
中國外匯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影響PPI的因素更多在原材料和基礎價值上漲上。1月份石油價格高漲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狀況,目前石油價格已躥上90美元,石油價格今年會達到120美元。
機構普遍認為,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而原料采購在年初較為集中,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成為推升1月份PPI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據海關2月14日公布的2011年1月份貿易數據,進口同比增長了51%,而市場預期僅為27%。
中金在2月15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1月份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和進口金額普遍上揚,反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去年12月份以來的持續漲勢和強勁的內需。
根據海關統計數據,1月份我國鐵礦砂進口量增長47.9%,大豆進口量增長26%,機電產品和汽車進口增長更為明顯,分別達到42.6%和45.4%。
強勁的進口實際增速反映了強勁的國內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包括鐵礦石、原油、鋼鐵、銅和大豆在內的重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在1月份均增長了20%以上。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推動了進口走強。中國最大的兩項進口商品,原油和鐵礦石的價格在1月份同比分別增長了18%和68%,并且我們預計1月份進口的總體價格同比增長了12%以上。”汪濤表示。
實際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拉動進口增長,在去年已經得到明顯的體現。
在今年1月份的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發言人姚堅就表示,去年進口的增速快于出口大概7個百分點左右,價格上漲是因素之一。
有分析人士認為,由于內需走強,中國因素將繼續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后者價格上漲,將繼續推漲國內價格。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認為,從中國經濟的現狀來看,中國的通脹壓力將在中期內持續上升,“用工荒”在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大面積蔓延,為了吸引更多的工人,中國企業將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工人的工資所得,這將最終影響終端產品的價格。
由于生產要素價格被長期壓制,中國將面臨新一輪的土地、水、電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這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
食品價格的帶動效應明顯,如果這種趨勢向工業品蔓延,將直接導致PPI的走高,如果未來調高成品油價格,則下月的PPI有進一步上行的可能。
巴黎證券(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預計,PPI全年將保持高位的常態,成本與供需都將推動和拉高PPI,2011年全年經濟增長的熱度如果控制的較好,PPI不應大于百分之七八的同比增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央行否認存款利率市場化試點啟動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