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信貸目標緣何未定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央行2011年工作會議“破例”未明確提出全年信貸增長目標,而是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分析人士認為,2011年經濟增長具有諸多不確定性可能是信貸目標沒有敲定的主要原因。在穩增長與…
央行2011年工作會議“破例”未明確提出全年信貸增長目標,而是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分析人士認為,2011年經濟增長具有諸多不確定性可能是信貸目標沒有敲定的主要原因。在穩增長與控通脹“夾縫”中,信貸投放決策異常艱難。此外,央行推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將改變傳統的信貸目標制定模式。
近期央行在資金供給方面頻頻強調“合理社會融資規模”。央行副行長胡曉煉表示,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直接融資比例的提高,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供給會體現在社會融資總量上,社會融資總量調控應按滿足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正常需要掌握。銀行信貸是社會融資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信貸增長要與實現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目標相吻合,特別要考慮經濟增長目標和通脹控制目標。
分析人士認為,央行未確定信貸目標而強調“合理社會融資規模”,傳遞出兩個重要訊息:
一方面,目前對于信貸增長的合理目標存在很大爭議,核心就是“穩增長”與“控通脹”這兩大目標的權衡。展望2011年,通脹水平高于2010年基本已成共識,但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仍存在,這可能是信貸目標沒有敲定的重要原因。
2011年,我國經濟形勢更為復雜。國內方面,隨著前期調控政策的陸續出臺,加上去年上半年經濟增速較快,今年前兩季度經濟增速可能延續回落態勢。如果收緊信貸,可能影響到前期開工項目的續建,尤其是地方融資平臺可能面臨資金面緊張甚至斷裂的風險,繼而影響到銀行業資產質量。
國際方面,歐美國家有再度出現較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一是美國年中隨著金融機構合約的集中到期,業內人士擔心會出現新一波“次債危機”;二是歐元區債務危機有愈演愈烈之勢。
增長面臨內外不確定因素,意味著對信貸增長的調控可能更多是“邊走邊看”:如果CPI漲幅控制在4%,GDP增長較預期快,貸款增速也可以適度加快;如果GDP增速為8%,通脹較預期更高,為了控制好通脹,貸款增速應有所下降。對CPI上漲也要具體分析,如果CPI上漲是由于輸入性通脹或短期非核心通脹,信貸增速有所加快也情有可原。
另一方面,直接融資比例的提高將影響社會對銀行信貸增長的需求量,這或許是央行不急于敲定信貸規模的又一重要原因。
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是我國金融市場改革一直堅持的方向。“十二五”期間,直接融資市場將繼續擴大,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將倒逼銀行轉型。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直接融資占全社會融資的比例將顯著提高,社會對間接融資的需求也將降低。
此外,在央行推動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對傳統的“信貸目標”也需要有新的認識。中國證券報此前報道,央行近期醞釀信貸管理體制改革,意在將信貸管理方式從行政管制向綜合運用市場化調控手段轉變。如果該項舉措得以實施,意味著央行可能不再設定信貸目標,而是根據各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動態撥備率、存貸比指標來指導信貸投放;此外,從2011年起,央行將對各銀行按月測算及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措施。
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期表示,“十二五”期間利率市場化可能取得明顯進展。利率市場化要求金融機構具備“硬約束”條件,包括資本充足率等要求。同時,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將被迫加快轉型,加快中間業務等發展,逐步降低信貸投放占比。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