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受困土地指標不足 浦東已用完2020年配額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核心提示:對于上海而言,可供使用的工業和建設土地仍然不少,但可以使用這些土地的指標卻很少。 一直都非常重視制造業的上海這次遇到了土地指標瓶頸問題,放著的土地不能用,只能“干著急”…
核心提示:對于上海而言,可供使用的工業和建設土地仍然不少,但可以使用這些土地的指標卻很少。
一直都非常重視制造業的上海這次遇到了土地指標瓶頸問題,放著的土地不能用,只能“干著急”。
本報記者從上海一位官員處獲悉,部分產業園區項目遭遇落戶難的問題。盡管園區尚有不少空地,但由于土地指標很少,企業仍然暫時無法落戶,甚至在某開發區6個項目只能落戶一個。
這位官員近日就告訴本報記者,以南匯工業園區為例,“很多新能源企業都想落戶,如今土地指標吃緊,項目不那么容易落”。
對于上海而言,盡管一般制造業在向中西部轉移,但日益發展的新興產業在該地區也仍然遇到了土地指標非常吃緊的難題。
目前,這些項目只能繼續等待土地指標的落實。
如何解決土地指標這一問題,對于在用地問題上一貫操作謹慎的上海政府,或是一大挑戰。期待國家增加土地指標和土地指標平移,成為目前上海嘗試破題的兩種方法。
土地指標嚴重不足
對于上海而言,可供使用的工業和建設土地仍然不少,但可以使用這些土地的指標卻很少。
很多外界人士或認為上海工業用地不夠,殊不知,即使張江這樣早期開發的高新技術園區仍保留了差不多2平方公里數量的土地尚未開發,以為未來產業發展留下空間。
這還不是全部。由于南匯并入浦東,上海國際醫學園區等和張江高科技園區進行相關整合,張江等上海開發區可供利用的工業、建設用地面積由此大增。
事實上,張江在整個上海已經算是土地面積偏小的開發區,諸如金山區、奉賢區仍有不少可供利用的土地。
但這并不代表這些開發區的土地可以立即利用。現實是,即使部分土地空放著,也不能立即使用,因為土地指標不夠。
上述上海方面的官員就告訴本報記者,在上海某個園區,基本上六個項目只有一個能夠落戶,剩下的項目則只能等土地指標解決了之后才能落戶。
讓其感到欣慰的是,由于這些企業看中了上海的發展環境,紛紛表示愿意等待土地指標,而不愿意到上海以外的地區去發展。
但不可否認的是,土地指標趨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落戶的速度,甚至影響了已落戶企業規模的壯大。
比如,位于奉賢區的中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其在2010年上半年企業工作總結會上就表示,“土地指標制約等因素成了中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瓶頸,公司提高效益增長等目標面臨著挑戰”。
土地指標平移機制?
由于上海方面普遍嚴格遵守土地相關規定,因此,未批先動工甚至違法占地等現象相對較少,上海當年土地指標也往往就是國家分配的指標。
作為對策,上海一些開發區紛紛采取多種手段來為企業爭取土地指標。
以奉賢區為例,在2009年底,為了爭取三一重工落戶奉賢,奉賢方面專門向上級做了申請“關于加快落實三一重工項目土地指標的報告”,希望能落實工業用地指標。
集中土地指標照顧重大工程或項目,這是上海目前采取的最為普遍的做法,但這個方法似乎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為此,上海方面采取了土地指標平移機制。
所謂土地指標平移機制,即對已批未供的土地,在符合法規和規劃的前提下,將農轉用和占補平衡指標調整到急需項目用地上來;對批而未供的土地依法予以收回,定向出讓給急需用地項目;對用而未盡的,依法或協商收回,直接供給急需項目。
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所所長楊建文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目前浦東已經把2020年度土地指標都用完了,如果在土地指標上有所優惠,那是最實惠的了。”
不過,在保護用地和產業發展之中,如何取得平衡并更好地適應上海轉型中的土地需求,仍是未來國土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一大難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