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力推本土企業抱團進軍海外市場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核心提示:“抱團出擊”的最大好處,是能夠提高企業的談判能力,降低投資風險和投資成本。 “十二五”期間,浙江政府將力推本土企業進軍海外市場。 浙江省政府近日出臺的《關于支持行業龍頭骨…
核心提示:“抱團出擊”的最大好處,是能夠提高企業的談判能力,降低投資風險和投資成本。
“十二五”期間,浙江政府將力推本土企業進軍海外市場。
浙江省政府近日出臺的《關于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表達了這一戰略意圖。浙江還同時啟動了《浙江省中小企業全球化“綠卡”計劃》,促進中小企業到境外設立工業園和制造基地。
浙江省副省長龔正透露,“走出去”戰略是該省“十二五”發展的重要部署。近期,浙江有關部門將從政策、平臺、人才、手續、機制等方面給予扶持,建立一個省級綜合服務平臺,幫助本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抱團出擊”
“抱團出擊”的最大好處,是能提高企業的談判能力,降低投資風險和投資成本。
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周歲生日,徐根羅笑稱自己“5周歲了”。
徐是泰國羅勇工業園開發公司總經理,五年前由投資方浙江華立集團外派至這座距離曼谷185公里的海港城市。彼時華立投資80億元興建該園區,面向國內汽配、機械及建材生產企業招商。2006年8月,該園區成為商務部首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之一。
“在泰國,中資企業可以享受‘零關稅’政策。”徐根羅說,泰國對中國敞開了貿易優惠的大門,90%以上的產品實現零關稅。同時,泰國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這使得“泰國企業”較少遭遇貿易壁壘。
“隨便哪個單位,都有會說中文的。”WSP(西姆萊斯石油專用管制造公司)泰國總經理張勇鋼說,他已在羅勇工業園投資5億元人民幣。
張勇鋼認為,與柬埔寨、越南等國相比,泰國具有語言文化優勢,華人占泰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人才儲備更為豐富;泰國經濟條件較好,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并且,“泰國政府的辦事效率還不錯,不確定因素少”。
但在泰國投資也并非一帆風順,早期單打獨斗的力帆集團就曾經歷過挫折。2005年,力帆與泰國當地人合伙設廠,但后者以各種推辭阻撓雙方合同的執行,整整四年,力帆連市場準入證都拿不到。最終,力帆被迫“用自己錢買自己的東西”,從合作方那里拿回了工廠。
事實上,水土不服,正是單打獨斗的本土企業嘗試“走出去”的一大心病。浙江省商務廳的一項統計表明,此前走出去創辦的境外企業,存活率僅為35.63%。總體規模偏小、實力較弱,境外經營經驗不足,抗風險能力差,是這些企業的通病。
而“抱團出擊”的最大好處,是能提高企業的談判能力,降低投資風險和投資成本。如入駐羅勇園區的中資企業,均可享受所得稅“八免五減半”、免繳進口機器關稅、進口原材料免繳關稅等優惠政策等等。
原先的單打獨斗者,有的也選擇了“抱團”。不久前,力帆易地羅勇工業園,前期投資2000萬美元擴大生產線,預計產能將達到年產6萬輛摩托車。而其夢寐以求的牌照許可,在該園區僅用9個月時間就順利拿到。
初嘗甜頭之后,華立集團又在印尼萬丹省興建工業園,規劃占地1000公頃,優先招徠重化工業企業入園。未來,還將在東歐、美洲、非洲等地復制羅勇模式。
全球化“綠卡”計劃
“走出去”戰略是該省“十二五”發展的重要部署;民營企業是投資境外的絕對主力。
浙江民企海外興建工業園現象并不鮮見。
2006年起,溫州康奈集團牽頭建設了國家級的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海亮集團在越南前江省興建“龍江工業園區”臺州商人朱永興在越南寧順省設立裕隆工業區,而5家溫州鞋企則在烏茲別克斯坦興建“鵬盛工業區”。
率先投石問路的還有吉利集團。2009年12月,吉利在雅加達的印尼公司CKD(全散件組裝)生產線正式建成投產。這是吉利在海外的第一個CKD項目基地,完全實現自主運營,年轎車產能可達1萬輛。
本報從浙江省商務廳獲悉,目前浙江全省已經審批核準的境外經貿合作區有7個,其中國家級4個,還有一批境外工業園區逐步建立。僅臺州企業在海外就有277個項目,在55個國家設立了加工中心,形成了海外園區內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的現象。
“民企走出去的潮流勢不可擋。”浙江省工商聯副會長鄭明治說,2005年浙江民企境外投資總金額1.8億美元;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對外總投資仍達到9.6億美元;2009年達到12.3億美元;而僅僅2010年1到8月份,總投資就達到了29.03億美元。
民營企業是投資境外的絕對主力。據統計,近五年浙江的境外投資項目中有2/3為民企,總投資中有3/4來自民資。每年新增“走出去”的企業中,民企比重都在95%以上。
除了“抱團”建設園區之外,浙江還積極推動中小企業建設境外營銷網絡。
日前出臺的《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把培育和發展龍頭骨干企業作為浙江“十二五”計劃的重要內容,推進龍頭和骨干企業到境外注冊商標,建立生產基地,設立研發中心、營銷網絡和經貿合作園(區)等方式“走出去”發展。
同時,浙江省政府還批準啟動《浙江省中小企業全球化綠卡計劃》,五年內出臺專項配套政策,通過政府資助及補貼的方式,選擇支持200余家到海外設立“海外浙江工業園”(首選美國),促成50家企業境外上市;花旗銀行調撥不少于250億元人民幣(每年50億)的資金,對入選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實施“全球采購門當戶對計劃”,推動浙江企業進入全球500強企業供應鏈;在紐約設立“浙江品牌產品(美國)合作基地”,在海外為浙江品牌進行整體公關、整體推廣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