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央行一再強調匯率點位測不準,但關鍵點位市場仍在密切關注。9月7日,離岸人民幣數度突破6.99并在6.98至6.99區間震蕩,匯率會否順勢破“7”再度成為焦點。
9月5日,央行年內二度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對外明確釋放了對沖匯率單邊貶值趨勢的信號。但從目前美元指數的走向來看,短期之內全球非美貨幣承壓的態勢不會輕易改變,東亞地區亦不例外。9月7日,日元兌美元一度跌破145關口,日內跌幅超過1.5%,續創1998年來新低。韓元兌美元匯率同樣一路下行,同樣觸及近十多年來的最弱水平。當日美元指數維持在110上方震蕩,仍在刷新近20年以來的新高。
在這種情況下,“7”的整數關口已無實際意義。筆者認為,不論是因美元繼續走強而破7,亦或因美元回落而回落,人民幣匯率跟隨市場雙向波動的基本格局都不會變。如同利率是經濟內部均衡的結果,會隨周期波動而起伏一樣,匯率亦是經濟外部均衡的結果。匯率的點位和趨勢,短期內易受市場因素影響而導致測不準,在中長期內則受經濟基本面、貨幣政策走向等內生、確定性因素影響更大。
就當下而言,受疫情反復和周期波動的影響,國內經濟確實遇到下行壓力。而同時,美聯儲為更好地抑制通脹又不得不以經濟衰退為代價。因此短期內,不僅美元指數的上行會給人民幣匯率帶來直接壓力,全球總需求走低的預期也增大了我們實現增長目標的難度。
但這種局面并非無解。從全球范圍看,在美元今年升值14.6%的情況下,在SDR籃子貨幣中人民幣僅貶值8%,低于日元的17%、英鎊的14%以及歐元的12%。這背后折射出的,顯然是中國完善的產業鏈、巨大的市場深度、以及較其他經濟體更強的通脹吸收能力等綜合競爭優勢。反映到結果上,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出口仍然呈現雙位數增長,貿易順差仍在擴大。
同時與其他主要經濟體過度依賴非常規貨幣政策不同,中國的政策空間仍然充足。這意味著,即便美聯儲政策緊縮力度和持續時間可能更長,我們仍然有能力提振內需以支撐經濟增長,這在主要經濟體中是不多見的。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日前明確表示,中國作為經濟大國應立足國情自主實施貨幣政策,目前我們“既不缺價格工具,也不缺數量工具”。
因此從宏觀政策層面,與其關注短期內匯率是否破“7”,不如扎扎實實以我為主盡快提振內需。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只要市場對經濟增長預期穩定,人民幣匯率短期波動之后都會向均值回歸。對微觀主體而言,匯率則如往常一樣更多與其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從811匯改至今市場對人民幣雙向波動的格局接受程度早已今非昔比,不僅匯率中性、對沖避險等理念更為普及,央行對市場的干預也已大幅減少,近年來只在趨勢性投機苗頭出現時出手震懾。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強調,隨著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人民幣匯率彈性近年來明顯增強,這樣就比較好地發揮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筆者認為,市場不僅不應以破“7”與否來看待人民幣匯率,還要重視這種彈性帶來的決策空間。在當下中美貨幣政策分化之際,這對維持我們自主貨幣政策空間意義更大。更何況,央行工具箱內仍有充足手段應對匯率波動的各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