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在供應過剩中尋找亮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經歷了多年來的“好時光”之后,突然之間,采礦業意識到其高估了市場對幾種礦產的需求,因此開始削減新投資。但正在開展中的項目規模之大,令其難以停止投資戰車的步伐。隨著新項目開始供應…
在經歷了多年來的“好時光”之后,突然之間,采礦業意識到其高估了市場對幾種礦產的需求,因此開始削減新投資。但正在開展中的項目規模之大,令其難以停止投資戰車的步伐。隨著新項目開始供應產品,大多數金屬和礦產的價格無疑將遭到打擊。鋁價自2008年達至峰值后降低了近一半,而銅、煤炭和鐵礦石價格也從創紀錄的高點大幅下跌。如今,該何去何從?我們如何識別好的投資項目?
為此,我們研究了800多個新采礦項目,以評估該行業供應短缺和過剩的潛在領域。研究表明,礦業資本支出從2001年的96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1300億美元,創下新高,年復合增長率達25%。采礦業自2001年起的支出約為7000億美元,其中鐵礦石、銅和熱能煤各占五分之一。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對鐵礦石和熱能煤投入的資本支出中,有70%用于擴大產能,其余的用于維持現有產量,而對于銅而言,僅40%的支出用于擴大產能。同樣,鋅、黃金、鉑族金屬和鉆石用于擴大產能的支出份額也較低,導致這些商品的未來供應有限。因此,我們看好銅和鋅——我們預計2011-2015年間,銅和鋅將分別有15%和11%的新產能投產,略高于礦石品位下降和礦場枯竭帶來的產量下降。
在基本金屬領域,銅的基本面是最好的,因為銅真正受到資源的制約。只有極少數大規模世界級礦藏才會對供應造成重大影響。世界級的龐大項目通常位于高風險市場,面臨著難以克服的發展障礙。與此同時,由于鐵礦石、煤炭和銅吸引到了大量全權委托投資,因此過去十年,鋅行業并未出現大規模的投資。
礦石品位日益下降是銅和鋅的另一利好因素。這個問題困擾了采礦業多年,但直到現在仍未被充分理解。我們的研究表明,銅和鋅行業到2020年的供應量或會降低16%-17%。未來三年,單是銅行業就需要支出200億美元才能保持當前的生產水平。過去12年,該行業投入了830億美元才勉強站穩腳跟。因此,市場擔憂銅業公司過度投資擴大產能是毫無根據的。礦石品位下降帶來的壓力,可能對未來幾年的銅市場持續吃緊起到關鍵作用,并推動鋅市場在2015年陷入供應短缺境地。
相比這兩種基本金屬,鐵礦石和煤炭等散裝貨物的供求基本面似乎存在結構上的弱點。過去15年,鐵礦石一直是采礦業的投資重點。該行業已投入1160億美元開發主要針對中國鋼鐵業的新項目,而這些項目又促進了中國建筑業和汽車業的繁榮發展。大量低成本的赤鐵鐵礦石項目將在未來三年投產,如果中國經濟超過10%的增長趨勢逐漸放緩,那么行業成本基礎和海運出口價格將會因此降低。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熱煤(用于發電的煤)項目即將投產,可能導致市場明顯供過于求。
2014年,在歷經多年的供應短缺后,許多基于礦物的商品將出現供應過剩現象。中國和印度等經濟體以及消費原材料的行業將從這一轉變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