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主張人民幣大貶值不如賣國
來源:財經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剛看到陳志武說,“人民幣必須大幅度貶值”才能阻擊“國進民退”。聽到這種話,尤其是從陳志武嘴里說出來的話,我心里涼颼颼的,感受頗深。由是發出感嘆,在這個時候主張人民幣大幅度貶值,還…
剛看到陳志武說,“人民幣必須大幅度貶值”才能阻擊“國進民退”。聽到這種話,尤其是從陳志武嘴里說出來的話,我心里涼颼颼的,感受頗深。由是發出感嘆,在這個時候主張人民幣大幅度貶值,還不如賣國更‘善’一些。
陳志武提出人民幣必須大幅度貶值,說是有利于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同時削弱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
他列出數據說,國有企業進口比出口多,形成大量的貿易逆差。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出口大于進口,形成大量的貿易順差。由此推斷,民企在不斷補貼國企,是造成“國進民退”的主要原因。
為了擺平兩者的關系,人民幣必須大幅度貶值,這是他隨手開出來的藥方。因為,貶值可以抑制進口,促進出口。這樣一來,國企的貿易逆差就會減少。
陳志武的最大誤判,就是他只考慮貿易問題,而沒有考慮到人民幣大幅度、快速貶值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要知道,大幅度升值固然不好,不利于中國貿易順差的產生。然而,當人民幣已經升值到了現在的水平,如果突然來一個180度急轉彎,那么貶值就不僅是平衡貿易順差或逆差的問題那么簡單了,貶值的結果,將嚴重的挫傷人們對中國整體經濟的信心。
印度、巴西最近兩年都有激烈的本幣貶值現象。那里的貶值是在前期升值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產生的,可是本幣一旦貶值,經濟增長就急速下滑,而下滑的原因,卻不能用教科書里面所分析的那樣,也就是只考慮匯率對貿易的影響來解釋。
對這些新興工業化國家來說,貨幣的相對穩定,比貨幣的‘理性匯率’更為重要。原因有二,首先,這些國家的本幣都屬于軟通貨,不穩定的匯率必然導致過激的預期和投機行為。其次,成熟國家可能會利用發展中國家的這一弱點,對其進行打擊而從中獲利。
印度和巴西這兩年就是這樣的,貨幣的大幅度貶值,不是促進出口了,也不是增加順差了,而是整個經濟增長出現了急劇下降。
所以,貨幣的升值還是貶值,不僅僅是貿易問題,而是人們對整體經濟的信心問題。2005年以后,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使老百姓吃了不少苦頭。不僅導致近年來貿易增長緩慢,導致順差下降,也導致了經濟上升增長的阻力加大。
所以升值太快不是好事,而是壞事。然而,這不等于我們可以走回去,故意去把人民幣的幣值給快速的貶下來。這主要還是人們對升值和貶值的心理反應的不對稱性。也就是說,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人們對經濟增長抱著正面的期望,而且這個期望可能在短期內會超過由于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說明為什么過去人民幣升值沒有徹底消滅中國貿易順差的原因。
可是,如果反過來,現在逼迫人民幣貶值,情況就不同了。人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貶值如何促出口,而是會把貶值當成經濟大衰退的信號。消費者也好,投資者也好,一旦認為經濟蕭條已經來臨,整體經濟就會陷入被動,也就像現在的巴西和印度。
因此,在中國經濟進入比較慢的增長軌道以后,千萬不能再落井下石,人為的、快速的逼迫人民幣貶值。相反,政府應該非常冷靜,堅決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也就是保持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穩定。
至于把“國進民退”歸咎于人民幣的匯率,更是荒唐的事情。陳志武不應該如此糊涂,除非是他故意“賣國”,F在不是文革,說人賣國不好,不地道。但是,如果政府聽了這樣的勸告,其結果就是等同于出賣國家的利益,出賣人民的利益。
也就是說,解決“國進民退”問題,不是匯率,而是如何消除壟斷,如何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包括金融、電信、基本建設、電力、醫療、教育、資源,等領域,與國有企業平等競爭。國家可以通過法律,稅收和定價等形式,鼓勵競爭,最大限度的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和自然環境,這才是每個負責任的經濟學家必須提倡的。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葉檀:改革就是離市場規律更近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