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以匯改為突破口矯枉人民幣外升內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將根據外匯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有序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當前人民幣匯率的…
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將根據外匯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有序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當前人民幣匯率的單邊升值,已對我國國內經濟運行產生了嚴重影響。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就邁入單邊升值通道,整體上步入“內貶外升”的巴薩效應新變異期。如8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已經超過35%,而若把時間長度放得更寬,與1994年中國第一次推行匯改時相比,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已高達70%。
其實,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美元就在不斷貶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聯儲不斷推出QE政策,使美元貶值速度進一步加快,人民幣進一步升值。而人民幣匯率的長期單邊升值,則給中國國內帶來了嚴重的困擾。盡管我國8年前匯改確定了不再盯住美元的方針,但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勢地位并未動搖,特別是國際貿易中仍以美元結算。這樣一來,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在賺取外匯后,為規避匯率風險,通常需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從而倒逼央行不斷地在市場加大人民幣投放,使國內市場形成由貨幣超發所產生的通脹壓力。這就是人民幣表現出的“外升內貶”的奇特走勢,它不僅給我國貿易部門造成很大壓力,也使國內消費者持有的人民幣購買力不斷下降。一直以來總有國內消費者發問,為什么人民幣升值了我們買東西反而更貴?其實,這正是人民幣在內外兩種市場機制所產生的現象,這也是國內消費者有時在國外反而可以買到比國內便宜的出口產品的一個根本原因。
鑒于此,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最終目標,應是建立起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雙向浮動匯率機制,改變目前這種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之下的人民幣“外升內貶”,金改當以匯率改革為突破口,對現有的機制進行釜底抽薪般的改革。
這種改革路徑,首先需如周小川所說,“有序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現行的人為限定浮動區間實際上固化了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去年,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已由原來的±0.5%擴大到了±1%,自這一改動以后,雖然人民幣匯率總體上仍保持升值,但雙向浮動的機率明顯提高。如果能在控制風險的基礎進一步擴大浮動區間,那么一個可預料的前景是,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固化預期將被打破,再輔之以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這種單邊升值的狀態就有可能改變,并最終實現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穩定。
當然,從長期來看,最重要的是進一步加快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而實現這個目標,單單靠貨幣管理當局的改革可能還不夠,更需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要讓人民幣在國際市場聚斂信用。因此,現在對于央行來說,最需要做的就是減少外匯領域的行政審批,大幅度提高境內企業向境外提供人民幣和外幣信貸,及融資擔保的便利程度,讓人民幣盡快地融合在國際市場的資金融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