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CPI上漲動力或將持續到四季度
來源:金融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9月份CPI“破三”,食品價格的上漲仍是主要推動力。隨著冬季的日益臨近,嚴寒天氣對食品價格尤其是蔬菜價格將產生較大影響。三季度CPI上漲動力或將持續到四季度。這一趨勢是否將導致全年物價…
9月份CPI“破三”,食品價格的上漲仍是主要推動力。隨著冬季的日益臨近,嚴寒天氣對食品價格尤其是蔬菜價格將產生較大影響。三季度CPI上漲動力或將持續到四季度。這一趨勢是否將導致全年物價漲幅逼近“上限”,對我國經濟形勢以及宏觀調控帶來新的挑戰?
在采訪中,專家和市場人士都表示,雖然季節性因素或將推動四季度個別單月CPI再度沖破3%,向“上限”逼近,但是全年來看物價仍屬溫和上漲,通脹壓力不大,預期宏觀調控政策仍將維持穩定。
食品價格上漲給CPI帶來壓力
9月份CPI重回“3時代”,主要是特殊因素發揮作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9月份CPI上升主要是由于蔬菜價格上漲拉動,當然還包括基數因素,而非食品價格較為平穩,總體來看目前物價會有上漲壓力但是不大。
分析人士指出,食品價格尤其是蔬菜的生產和運輸季節性較強,隨著天氣的日益寒冷,露天蔬菜減少,而大棚蔬菜生產成本較高,嚴寒惡劣天氣也將增加蔬菜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因此后期蔬菜等食品價格的上漲是大概率事件。從豬肉價格來看,我國豬肉價格已經連續數月上漲,表明豬肉價格上漲的周期已經開啟,年底臨近將刺激豬肉消費的增長,對豬肉價格產生一定的助漲作用。
雖然食品價格上漲壓力加大,但是各方普遍認為,食品價格大幅反彈的可能性并不大,上漲幅度仍屬溫和。從豬肉生產周期來看,當前處于上漲周期的前端,豬肉供給較為充足,因此豬肉價格難以大幅反彈。此外,今年我國糧食繼續實現豐收,庫存較為充足,糧價處于穩定區間,將會對其他農產品價格的穩定產生重要的支撐作用。
綜合各方面因素,本報專家委員會委員、對外經貿大學兼職教授趙慶明預計,四季度季節性因素將導致CPI中蔬菜價格上升,CPI上漲壓力有所上升,但是今年全年CPI同比漲幅控制在3%以內問題不大。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也表示,三季度CPI同比高于上半年,年內CPI同比將呈現小幅緩慢攀升的趨勢,預計四季度CPI同比仍有可能繼續小幅走高。
需求回升對物價上漲影響有限
三季度我國國內經濟明顯回升,需求的回暖是否將推動CPI大幅攀升?在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看來,目前經濟增長趨穩,總供給和總需求比較穩定。我國不追求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總需求上升對物價上漲壓力相對來講也不是很大。再加上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些因素都有利于保證后期物價基本穩定。現在看來,今年完成全年目標應該沒有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三季度我國經濟明顯回升,企穩勢頭鞏固,但是長期來看,隨著前期改革紅利的弱化,我國經濟面臨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趨勢。當前,我國仍存在有效需求缺口。9月份我國出口的下滑,表明外需回暖過程中尚存在不確定性因素。而從內需來看,目前國內需求在系列“穩增長”措施的帶動下可能逐步回穩,但由于政策在穩增長同時仍兼顧調結構,且并未有大規模刺激政策出臺,因此需求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內需的回升將是漸進、小幅的。劉元春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國內需求難以大幅回升,在這一環境下物價上漲壓力不會很大。
從另一個物價指數PPI來看,自從8月實現環比“由負轉正”之后9月繼續回升,但是同比數據依然落在負增長區間,工業品供應依然充分,價格比較低,對CPI傳導的壓力不大。
輸入型通脹風險尚未明顯抬頭
前期敘利亞政局動蕩,刺激國際原油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一度引發了市場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升增強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的擔憂。然而,不久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緩和,國際原油價格應聲而落。唐建偉表示,原油價格雖短期受地區局勢緊張影響沖高,但由于新興市場國家普遍出現經濟增速放緩,受需求不足的影響,原油價格也難以持續上漲。
全球需求的復蘇步伐緩慢,并不支撐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趙慶明告訴記者:“有利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下降的因素都存在,因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保持相對穩定,既不會趨勢性上漲,也不會趨勢性下降,我國面臨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不大。”
從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運行來看,當前美國經濟回升明顯,但是回升力度較小,美國債務上限鬧劇以及QE能否退出成為影響美國后期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歐洲經濟增長暫時平靜但是不確定性因素猶存;日本近期經濟數據雖然較好,但是由于國內面臨消費稅問題經濟前景并不樂觀。因此,各方對明年全球經濟形勢持謹慎態勢,全球需求難以大幅回升,表明我國輸入型通脹上升的風險并未抬升。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遲福林:戶籍制度改革時間表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