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
來源: 證券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李克強總理曾指出,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復雜,積極因素和隱憂并存。我們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必須尋找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理論上講,改革是根本動力所在。但根本動…
李克強總理曾指出,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復雜,積極因素和隱憂并存。我們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必須尋找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理論上講,改革是根本動力所在。但根本動力卻不是直接動力。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尋找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本文就此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談談我們的一點看法,供各方面思考。
大家有目共睹,中國政府養了幾只“胖老虎”,更是“懶老虎”。其代表性的是養老基金、住房公積金、全國公共維修基金等等。現在它們都被關在籠子里“睡大覺”,應該及時叫醒。
2.39萬億元
一、盡快推動全國養老保險(行情專區)基金等長期資金入市
眾所周知,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人口紅利步入“末端”,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口老齡化的最大問題是加大了養老金缺口。
人社部最新數據顯示,到2012年末,全國社會保險基金資產總額僅為3.98萬億元,其中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存2.39萬億元。隨著養老保障資金規模的不斷擴大,其所面臨的巨大的保值增值壓力只會越來越大。不能對養老金保值增值,就是民生的直接減損。因此,探討養老金與資本市場的互動關系具有十分重要且迫切的現實意義。如何拓寬養老金參與資本市場的投資渠道,推動養老金的投資運營向市場化、多元化和透明化發展,提高養老金的運營效率,都是一個重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需要通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和資本市場,推動養老金與資本市場協同健康發展。而促進包括養老保險等機構投資者入市,應該成為監管層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抓手。因為養老金不僅能支持機構投資者發展,同時也能對資本市場形成有力支撐,對百姓而言又是一種養老寄托。因此,除了對養老金的繳費和投資收益盡快給予稅收減免、遞延等優惠政策的發布并實施外,可以借當前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東風,充分利用目前股市低市盈率低估值的有利時機,迅速形成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局面。在此我們要強調的一個觀點是,強化養老基金的投資回報,其實就是資本市場上的“民生優先”,就是資本市場上的“惠民”舉措,也是助推消費的強大動力。養老基金投資股市要比放在那里溶化安全得多。
2.1萬億元
二、盡快修訂《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推動住房公積金進行市場化運作與專業化管理,爭取住房公積金早日入市
住房公積金是單位及其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是住房分配貨幣化、社會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公積金制度在我國已經走過了20多年。1991年,上海開始公積金探索;1999年,《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公積金制度走上法制化軌道。2012年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公積金繳存職工達到1.33億人,公積金繳存余額達2.1萬億元。現實的情況是,受《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限制,目前住房公積金只有三種投資方式,即通過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國債投資、銀行(行情專區)存款實現增值收益。由于政策和實踐的局限,這三種增值收益實現途徑存在著種種問題:個人住房貸款資金運作效率低,國債投資品種單一,銀行儲蓄利率過低,甚至連保值都困難。因此,金額龐大的2.1萬億元住房公積金大部分在“睡覺”。據初步了解,我國住房公積金為個人賬戶給予的年利率為1.26%,如此可憐的儲蓄利率,連保值都很困難。
2013年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一部主任歐陽澤華在北京團第二次全體會發言時表示,證監會正在推動有關部門修訂《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推動住房公積金以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入市,在現有的存銀行和買國債之外擴大投資渠道,穩妥實現保值增值。但是,此事目前杳無音訊。
如同養老金入市一樣,公積金的市場化投資運營在盤活這些“睡覺”資金實現保值增值的同時,也能與養老金一起倒逼資本市場改革,推動制度完善,并在客觀上可起到平滑股市大幅波動的積極作用。
1.2萬億元
三、盡快出臺或修改相關政策,積極鼓勵早已入市的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提高資本市場的投資比重
前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12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就十分明確地提出了這個觀點。他稱,證監會將鼓勵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提高資本市場的投資比重。
按有關規定,全國社保基金的入股市比例允許的上限為40%,而企業年金與保險資金的上限比例分別為30%與25%。就目前實際運作的情況看,社保基金僅達到了30%的比例,企業年金達到了25%的比例,保險資金最低,為10%。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2012年年報顯示,該基金資產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1060.37億元。如其進入股市的比例到達所允許的上限,那么,至少可以1100億元的資金流入股市。
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國有59362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基金累積達到5366.65億元。如果達到上限要求,進入股市的企業年金可以增加268億元資金。
最新權威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保險總資產為7.9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7.27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7305.86億元,占比10.05%。如果用足25%的上限,保險資金則可以為證券市場引入活水一萬億元。
三項基金僅用足目前的上限要求,理論上將給中國的證券市場帶來新鮮血液近1.2萬億元。
因此,我們認為,無論是作為政策的連續性還是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現實需要,尤其是在IPO空窗期滿周年且排隊企業高達753家,股市持續低迷五六年的嚴峻現實下,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入市比例的增加,已日益顯現出緊迫性與必要性。
1萬億元
四、為確保全國公共維修基金保值增值,有關部門應盡快研究對策,力促上萬億元規模的該項基金入市
公共維修基金是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規定,由開發商和購房人在買房時繳納的,用于住宅樓房的公共部位和共用設施、設備的維修養護基金。
今年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曾經披露稱,我國的公共維修基金已超萬億元規模,但是使用率卻非常之低。這筆巨大的資金現在仍然趴在銀行的“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賬戶上睡大覺。報道稱,即便是金融體系較為發達的廣州市,該項資金也僅僅允許停留在3個月的銀行短期賬戶之中。按照相應的通脹比例計算,此筆巨大的資金處在逐年縮水的狀態。
對此,浙江大學博士楊天保作過估計:我國目前有660個城市,即便按照每個城市10億元的平均房屋維修資金沉淀計算,總額超過6600億元,而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房屋維修資金數量巨大,由此推斷,我國公共維修基金達到上萬億元。新加坡國際大學客座教授鄭偉軍更是用“跑不贏通脹率,抵不了維修費”來描述中國多個城市公共維修基金面臨的尷尬。他繼續說,“對于普通業主而言,上萬億元的資金都是停留在活期賬戶中,只能為銀行提供存貸比服務,無法給出資方帶來相應的收益,無論如何都是不公平的。”
讓由少數人掌握的這筆巨額資產浮出水面,一個重要而大膽的智慧舉措就是加快該基金的市場化運營步伐,并爭取該基金入市。
在放出幾個“老虎”的同時,繼續把境外QFII及RQFII等“洋老虎”放進來。中國證監會今年10月14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獲得QFII與RQFII資格的機構分別達240家和35家。而2012年底,我們引進的QFII機構只有169家。盡管近幾年我們在引進QFII方面,成績很大,但是其在中國資本市場的力量占比卻仍然是小的。目前,QFII及RQFII占A股市值權重僅為可憐的1.6%左右。因此,降低準入門檻,進一步擴大QFII隊伍,引進在長期投資、理性投資等方面對中國資本市場起到示范作用的QFII及RQFII也是當務之急。
之所以在此我們提出強化資本市場,提振股票市場繼而提振經濟發展的信心,就在于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銜接。即企業股本、社會保障、金融體系之間可以形成相互密切聯系,相互支撐的穩定而又堅固的經濟金融關系。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社會長期保持穩定繁榮,恰恰與此有緊密的聯系。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這樣的關系。因此,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企業年金等完全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建立相互推進的關系,擔起重任,并實現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大目標。
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實際上是由公司上市即在資本市場的耦合下完成的。同樣,我國的社會保障、金融改革以及住房、醫療等體系的契合只能并必須通過資本市場的建設與完善才能形成。
401K
五、我們在放出這幾只“老虎”的同時,還必須及時推出一個重要的配套措施,即深度借鑒美國的401K制度,下大力氣推動企業年金發展,盡快打造中國版的退休金計劃。
早在去年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曾討論通過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明確要求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適當拓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實現保值增值。此前,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也曾撰文提出中國應借鑒美國“401K計劃”,加快養老金體系建設,大力推動企業年金發展,實現養老體系和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的現實面前,中國版“401K計劃”的推出已是時不我待。
“401K”源自美國1978年《國內稅收法》第401條K項之規定:即每位美國人都有一個養老金計劃,個人和所在的企業每月都投放部分資金進去,并交由專業機構進行投資。企業向員工提供3—4種不同的組合投資計劃,員工可任選一種。退休時,員工可選擇一次性領取、分期領取、轉為存款等多種方式。
“401K”的最大亮點在于其投資收益是免稅的,只是在員工領取時才征收個人所得稅。按照“401K”計劃,雇主為職工的養老年金存款可以按工資的15%進行稅收扣除;職工用于“401K賬戶”的資金,不記入當期的納稅范圍。這實際上相當于既減免了當期的稅收,又對存款的投資收益不征當期所得稅。存款越多、收益越多。從結果來看,“401K計劃”的實施總體上帶來了多贏的格局:促進了美國補充養老金計劃的巨大發展、變相達到了對企業減稅負的目的,極大的促進了當時美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實現了與資本市場協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成就了華爾街金融帝國。當然,該計劃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即在制度設計上,其投資運營風險完全由雇員承擔,一旦投資失敗會導致難以挽回的損失。美國安然公司倒閉導致2萬多名員工養老金損失達20多億美元就是一個極為冷峻的反面例子。
我們認為,中國版的401K計劃一旦實施,將是做實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關健舉措。當然,為了避免計劃實施中發生類似偶發性的安然事件的惡果,政府完全可以以國家信用來加以保障。因為我們知道,國家信用是所有商業信用中的核心。目前中國的國家信用是安全與可靠的。
其實,政府養的上述提及的包括養老基金在內的幾只“大老虎”、“懶老虎”入市,也是在動用國家信用。而一旦動用實施,毫無疑問,必是中國證券市場走向健康發展的重要燃點。同時,一個健康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必將打破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這一瓶頸,并用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源更好的優化配置,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功能,有效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