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治污投資密集 中央財政50億“以獎代補”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0月14日,財政部網站發布消息稱,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資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具體包括京津冀蒙晉魯6個省份)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50億只是今年的中央財政投入,至于以后是不是每年…
10月14日,財政部網站發布消息稱,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資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具體包括京津冀蒙晉魯6個省份)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
“50億只是今年的中央財政投入,至于以后是不是每年都要持續定額投入,投入多少,這些目前都還沒有明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環保部的一位官員10月14日當天向本報表示。
中國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認為,這一撥款,是財政部落實《全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的重要舉措。
根據《行動計劃》,國務院提出,在環境執法到位、價格機制理順的基礎上,中央財政統籌整合主要污染物減排等專項,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對重點區域按治理成效實施“以獎代補”;中央基本建設投資也要加大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依據《環保法》,治理大氣污染的責任在地方政府。現在中央財政拿出一筆錢,象征性地支持一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地方政府,以此表明國家對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高度重視,而從整體來看,治理大氣污染的主要資金還是要由地方籌集。”柴發合解釋說。
據了解,財政部的該項資金將以“以獎代補”的方式,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預期污染物減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濃度下降比例三項因素分配。“所謂以獎代補,簡單地說就是”干得好可能就多給你,干得不好可能就不給你“,從而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更大的作用。”一位地方環保局官員向本報記者解釋。
根據財政部的安排,在本年度結束后,中央財政將對上述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進行考核,根據實際考核結果再進行獎勵資金清算,突出績效導向作用。
“《行動計劃》提出,國務院制定考核辦法,每年初對各省(區、市)上年度治理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這一考核結果應該成為中央財政向地方財政撥款的依據。”前述地方環保局官員對本報分析。
財政部指出,該專項資金將重點向治理任務重的河北省傾斜。“可能河北分配到的資金會占到40%左右,也就是20億左右。”環保部的一位官員10月14日向本報透露,從比例來看,河北的占比最高,這與河北的基礎弱、任務重有關系。
河北省政府副秘書長楊國占此前曾公開表示,河北產業結構偏重,鋼鐵(行情專區)、建材、石化、電力(行情專區)等“兩高”行業比較集中,鋼鐵粗鋼產量超全國總量的1/4;能源消費量居全國第二位,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9%;以煤煙型、顆粒物為特征的大氣污染較重,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居全國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國第二。
“盡管如此,到2017年,河北PM2.5年均濃度要比2012年降低25%以上。”河北環保廳的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要凈削減煤炭4000萬噸,淘汰鋼鐵6000萬噸,并實施一系列的減排工程。
這位官員指出,在國家的財政支持之外,省政府預計也會有相應的配套資金支持各市治理大氣,該資金的具體規模目前還不清楚。“大氣治理具體任務由各市承擔,目前各市正在根據各自的減排工程,測算其投資需求,進一步明確政府的投資責任,當各地的測算結果匯總在一起,財政廳才有可能明確支持力度。”
同時,本報獲悉,天津可能將分配到6億多元左右的資金。“這表明國家在積極支持天津的大氣治理工作。”天津市環保局的一位官員對本報分析,不過相比天津治理大氣的實際投資需求而言,這只是杯水車薪。初步估算,天津要實現2017年PM2.5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25%的目標,投資需求就至少要1000億。
相比天津,北京治理大氣的投資需求更大。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方力曾公開表示,北京將動員全社會之力,在未來5年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中,全社會預計將投入資金近萬億元,其中政府部門將投入2000億到3000億元。
多位受訪對象對本報強調,大氣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財力是有限的,政府投入只是大氣治理資金來源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企業和社會的投入,這才是大頭。
“具體各地獲得的中央財政資金怎么花,估計財政部要出臺一個意見,規范其使用。”前述環保部的官員對本報解釋,可以預計的是,將主要鼓勵地方將資金用在各類減排工程上。
“當下地方財政吃緊,無論是中央財政支持的環保資金,還是地方政府配套的環保資金,財政直接用在工程建設(行情專區)上的現象已經很少。”前述天津市環保局官員對本報記者說,這類項目主要限于監測與監管類的項目,而更多地用在對減排項目的貼息補貼上,這樣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與目前明確的專項財政投入相比,近年在產業技術和城市建設領域存有諸多潛在投資或支出去向。包括集中供熱、“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建設;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建設;推進城市及周邊綠化和防風防沙林建設,擴大城市建成區綠地規模;提升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車中新能源和清潔燃料車的比例;以及與空間監測有關站點建設投資等。
同時,與之配套的產業政策和相關產業淘汰目錄的施行,也要求制定財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支持產能過剩“兩高”行業企業退出、轉型發展,支持清潔能源等環保科技企業發展。因此,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的投入效率仍然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