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國際機構調低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中國經營報消息,近日,世界銀行(行情專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亞洲開發銀行均發布了最新的經濟展望,他們不約而同下調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下調是因為二季度經濟增速減緩超出很多機…
據中國經營報消息,近日,世界銀行(行情專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亞洲開發銀行均發布了最新的經濟展望,他們不約而同下調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
“下調是因為二季度經濟增速減緩超出很多機構的預期,這是我們年初沒想到的。”亞洲開發銀行中國區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解釋調低的原因。但他仍強調,盡管有下調的舉動,但是均處于7%以上,這表明三大機構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仍好于大多數國家。而官方和匯豐公布的9月份經濟先行指標PMI均出現回升,并且均是出現持續回升的態勢,這為即將開啟的四季度提供了重要的市場信心。
國內宏觀數據繼續向好
9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1%,比8月上升0.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升。而稍早匯豐公布的9月匯豐PMI終值也連續第二個月回升。
從官方PMI的一些指數看,反映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分別為52.8%和50.7%,比8月分別上升0.4和0.5個百分點,均連續3個月回升。同期,9月匯豐PMI初值中的新訂單指數明顯走高(由8月50.8%升至52.6%),亦說明近期市場需求在改善。
國泰君安證券宏觀分析師汪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9月PMI略升表明經濟信心仍有增長,訂單增速快于生產,原材料(行情專區)量價齊升,表明需求端持續改善。在訂單項增加的同時,PPI的降幅在最近幾個月也出現了收窄的態勢。
經濟景氣走好在實體經濟中的體現之一在于資金的活躍。有媒體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工、農、中、建等4家大型銀行9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約276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660億元大增66.27%。據此推算,9月金融機構整體新增信貸投放量有望達8400億元,超過此前預期。
在消費端,10月8日發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兩岸三地消費者信心指數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大陸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1.5,環比上季度上升3.7,接近2013年第一季度水平。
對于上述一系列主要宏觀經濟數據的回升,光大證券(行情股吧買賣點)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對記者表示,穩增長政策推動之下,三季度經濟復蘇格局已經成立,而即將發布的三季度經濟數據應該會好于二季度。
對于經濟繼續回升的原因,徐高認為,自今年7月高層領導提出不讓經濟增長滑出“下限”以來,穩增長政策釋放力度明顯加大。政府已經將不少之前被認為是“走老路”的政策(包括鐵路投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重新定義為“調結構”的一部分,并在相關領域釋放出了不少積極信號。
中小企業受益不明顯
盡管多項數據持續向好,但記者采訪獲悉,中小企業感受不及大企業明顯,尤其是國內內銷型中小企業。
國家統計局9月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由7月11.6%大幅提升至24.2%。徐高認為,利潤加速好轉主要得益于主營業務收入的提速以及企業盈利能力的改善。
汪進對記者表示,穩增長政策支持對大企業更有利,主要是投資帶動,如基建投資等。
記者注意到,從官方9月PMI數據中的企業分項來看,大企業景氣度回升仍然是拉動PMI回升的主因。數據顯示,中型企業PMI指數為49.7%,上升0.1個百分點,小型企業PMI指數48.8%,回落0.4個百分點,且都低于臨界點。而9月大型企業PMI指數52.1%,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
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即將在10月陸續公布。中金公司認為,工業企業利潤和國有企業利潤增速近期明顯改善。對于行業方面,他們認為,能源、建材、鋼鐵(行情專區)、汽車(行情專區)、金融和公路鐵路物流行業前三季度業績較中報有所上升。
但記者采訪中獲悉,內銷型中小企業仍然感受不到經濟回升帶來的明顯利好。
一般基建投資會帶動鋼鐵與水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而跟鋼鐵、水泥相關的產業鏈也應受益。
但鄭州鐵維保科技有限公司銷售負責人趙海新10月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受一些水泥、煤炭以及鋼鐵相關廠家減產的影響,該公司潤滑脂產品銷售仍然不理想,企業經營狀況自年初以來一直未見好轉。
“現在采取不斷開拓新客戶的策略,此前不被我們看上的行業與企業客戶,現在都必須去爭取。”趙海新向記者透露其企業的應對舉措。
另外,趙海新還向記者透露,“我們一些資金處于閑置狀態,現在正利用這些閑置資金積極研發一些新產品來替代國外進口,以增加我們的營業收入。”
對于小企業經營的持續低迷,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可能的原因是產能過剩下小企業有效需求不足更加嚴重;貸款利率市場化后小企業貸款利率較高,資金偏緊。
一個積極的信號來自于外需的改善。歐元區9月綜合(行情專區)PMI升至52.1,創27個月的新高;美國9月份制造業PMI環比下降0.3至52.8,但制造業整體保持適度增長。“領導人近期頻頻的出訪,顯示出高層對中國-東盟關系戰略地位的肯定,有助于中國-東盟的貿易和經濟往來。”管清友表示。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12.2%,大幅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國已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
四季度經濟增長動能或趨緩
盡管經濟復蘇的“拐點”已經基本確立,但經濟復蘇的動能仍是市場觀察者們憂心的地方。
“經濟仍會延續這種趨勢性回升,但勢頭會放緩,未來經濟會進入平穩增長的局面。”汪進對記者表示。
汪進看來,在通脹平穩、整體政策并未轉向的背景下,經濟增長的確定性仍將上升,但因國內政策調控與經濟整體放緩的原因,經濟不具備反彈的基礎。
這一形勢也從官方PMI數據中能看出端倪,雖然9月份PMI指數繼續保持回升,但幅度明顯縮小。
從市場形勢上,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由于補庫存需求減弱和信貸增速放緩,在未來2~3個季度,關鍵的市場驅動因素將由周期性的經濟數據表現和流動性狀況轉變為改革措施的公布和后續的執行情況。
建立在穩增長政策上的經濟復蘇能持續多久,是包括汪濤在內的多位分析師對于未來復蘇態勢持審慎態度的主要原因。
對于政策的穩定性和經濟動能的擔憂,也影響了近期主要經濟機構對于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判斷。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亞洲開發銀行近日均小幅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世界銀行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半年前的8.3%降至7.5%。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對中國地方債的擔憂。隨后IMF發布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分別增長7.6%和7.3%,其原因是中國政府繼續刺激經濟的意愿已經下降,下一步中國政府將實施更多的改革措施轉向消費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
徐高則認為,政策的持續性很難保證。隨著11月三中全會的結束(政府穩增長的動力可能因而下降),以及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重新成為關注焦點,基建投資的動力可能下降。在外需上,“雖然美國經濟持續復蘇,但QE退出的不確定仍處高位,美國財政政策也是干擾因素。”徐高進一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