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接掌美聯儲?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現任主席伯南克即將謝幕之際,誰將執掌美聯儲?目前,兩位最熱門的候選“掌門人”已浮出水面:一位是勞倫斯·薩默斯,另一位是珍妮特·耶倫。輿論普遍認為,只要不出意外,下一位美聯儲主席…
在現任主席伯南克即將謝幕之際,誰將執掌美聯儲?目前,兩位最熱門的候選“掌門人”已浮出水面:一位是勞倫斯·薩默斯,另一位是珍妮特·耶倫。輿論普遍認為,只要不出意外,下一位美聯儲主席非兩人中一人莫屬。
薩默斯身世顯赫,在政界與學界都有廣泛影響力。他少年得志,44歲任克林頓政府財長,46歲任哈佛大學校長、53歲任奧巴馬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據說此公出入白宮猶如進出自家門庭,常與奧巴馬青梅煮酒,指點江山。他的學術背景也好生了得,是新凱恩斯主義核心人物之一,其叔父是當代經濟學殿堂級學者保羅·薩繆爾森,姑父肯尼斯·阿羅也是世界經濟學界泰斗級人物。由于具有深厚的經濟學背景和廣泛的人脈,深得美國民主黨的信賴,成為該黨的核心智囊。因此,薩默斯接任伯南克執掌美聯儲似乎無可挑剔。
耶倫是現任美聯儲副主席,伯南克最得力的助手,一位典型的華爾街銀行家,曾領導和參與執行救贖2008年金融危機,應對歐洲債務危機以及三輪量化寬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她為人低調,不事張揚,據說,她十年內只去過白宮一次。在西方經濟乍暖還寒之時,量化寬松欲退還休之際,如何前后一貫,在退出量化寬松的同時,穩妥地將美國經濟拖出泥潭,顯然此公非常合適。因此,有人認為,會說的不如會做的,盡管可能還有更好的選擇,為減少不確定性,人們往往會選擇現存的,而不是未來的。
再說,美聯儲自創建以來,一直是大老爺們執掌,美國人喜歡標新立異,創新求變,既然黑人可做總統、國務卿,那么女人為何不能做聯儲主席?況且,希拉里正在為入主白宮之路而奮力一搏。另外,按美聯儲設計者的初衷,為保證聯儲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維護美國人的長遠利益,聯儲與政府應相互制衡,美聯儲主席受美國國會節制,并不唯總統馬首是瞻。有西方學者將美國的政治體制稱為是在國會監督下的“行政政府”與“金融政府”的相互制衡,從而保證美國權力的折中平衡。因此,美國人從情感上并不希望一位與白宮走得太近的人執掌聯儲。顯然,耶倫就任聯儲主席的希望或許更大,而現在天平似也正在向她傾斜。在最近召開的世界25國央行行長會議上,伯南克有意讓賢,躲開世界的視線,讓耶倫主持,其力挺之意非常明確。所以,有評論說可能現在世界上沒有誰比奧巴馬更糾結了:“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搭檔,還是選擇別人喜歡的搭檔?”
筆者認為,上述因素對決定聯儲主席的人選雖然有一定的影響,但都不是主要因素。其實,美聯儲主席的遴選脈絡是非常清晰的,主要與美國經濟思潮緊密相關,是“時勢造就英雄,而不是英雄造就時勢”。美聯儲成立100年來,美國的經濟思潮從總體上發生了三次重大轉變,每次都是以重大經濟事件為轉折點,而聯儲又是美國經濟思潮的主要陣地,因此,聯儲主席自然也是那個時代美國經濟思潮的大主教。第一次轉變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及世界經濟大危機時期。大危機擊碎了古典經濟思潮市場自動平衡的美夢,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的思潮趁勢崛起。當時,信奉傳統自由放任經濟思潮的胡佛政府在應對經濟大危機時一籌莫展黯然下臺,羅斯福總統上臺后大膽實施激進的國家干預措施,最終挽救了危機中的資本主義世界。當時西方社會普遍認為西方世界會就此滅亡,將被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沒想到,經過羅斯福的微調,西方世界居然生存了下來。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經濟思潮由此在戰后大行其道,還真帶來了西方世界的日新月異。凱恩斯遂被譽為戰后“繁榮之父”。此時的聯儲主席當然也是凱恩斯主義的信徒。然而,凱恩斯主義并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長期推行的結果是導致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直接誘發了70年代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者對此束手無策。隨即,以貨幣主義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應運而生,西方世界經濟思潮又來了個180度大逆轉。自然,這個時期的聯儲主席大多是新自由主義者,最著名的要數沃爾克和格林斯潘。同樣是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教條,前者成功治愈了西方世界的“滯脹”頑疾而居功至偉,彪炳史冊;后者則醞釀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制造了1933年以來世界上最嚴重的2008年金融危機而遺恨千古。2008年的金融大危機,再次敲響了新自由主義的喪鐘,西方經濟思潮又發生了重大變革。伯南克雖是承前啟后的一位聯儲主席,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機的措施,但其基本思想還是承繼了新自由主義一脈。
時代呼喚新思想,而從西方經濟思潮近300年的演變來看,所謂“新”和“舊”,無非就是在國家干預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輪回。從這點看,作為新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代表人物的薩默斯無疑“得道多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