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監管迎來風格拐點
來源:證券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攪動資本市場的“錢荒”,既有傳統的年中考核惜借、提現需求增加和財政存款上繳造成一定程度上資金面壓力,也有外匯占款銳減的因素。但美國QE3退出預期不是本輪“錢荒”的主要因素,銀…
近日,攪動資本市場的“錢荒”,既有傳統的年中考核惜借、提現需求增加和財政存款上繳造成一定程度上資金面壓力,也有外匯占款銳減的因素。但美國QE3退出預期不是本輪“錢荒”的主要因素,銀行(行情專區)代客結售匯順差雖有減少,但仍是凈流入狀態,其中銀行代客結售匯中用于證券投資的外匯凈流入基本穩定在5億美元左右,因此5月份以來的資金面趨緊并非像市場所說的源于外部資金顯著收縮。
這輪“錢荒”導致銀行間利率水平飆升,遠遠高出歷史水平,原因主要還在于銀行體系資金套利、期限錯配和疏于流動性管理。
今年以來,金融數據與實體經濟出現“背離”,大量資金在金融機構操作下通過杠桿投資和期限錯配套取利差,并未進入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復蘇持續疲弱限制了投資機會和收益,企業“借短存長”套利現象普遍。數據顯示,今年1-5月企業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增速高達15.7%,而同期中長期貸款增速僅為7.5%,表明企業融資主要用于補充短期流動性,而非中長期投資;另一方面,前5個月企業定期及保證性存款增速高達22.5%,而活期及臨時性存款增速僅為6.7%,表明企業新增流動性主要用于儲蓄,而非生產經營。此外,證監會日前通報的方興科技(行情股吧買賣點)用5.8億元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是貨幣空轉的典型案例。
產生“錢荒”的直接原因,不是流動性在銀行間市場突然“消失”,而是由于期限錯配和流動性管理失當,在外部多種因素沖擊疊加之下,導致恐慌和普遍惜借心理。
面對“錢荒”央行一開始無動于衷,而是再三要求商業銀行“繼續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筆者理解,對于可預見沖擊要“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研判”、“保持日常流動性合理水平”,“不斷提高流動性管理的主動性和科學性”,對不可預見沖擊,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要“在加強自身流動性管理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配合央行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就是說,要讓那些有風險敞口的銀行能盡量從同業市場解決(當然要付出比央行“放水”情況下更高的成本),以達到激勵商業銀行真正加強流動管理、提高風險防范的能力。
一般情況下,在短期資金充沛時,通過不斷從短期資金市場批發以借新還舊,風險便不容易暴露,但在資金短缺時,一方面由于融資鏈斷裂可能導致違約風險,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融資成本高企造成收益成本倒掛,從而導致影子銀行盈利惡化甚至破產,進而容易引發連鎖風險。
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下,央行“隔岸觀火”,是由于金融機構備付總體上仍較充足,即使個別銀行存在兌付壓力,在央行的“窗口指導”下,備付較充分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會出來發揮作用。央行數據顯示,5月末金融機構備付率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約為1.5萬億元。當前流動性總量并不短缺,流動性風險不會失控。
這次“錢荒”中央行的態度反映出央行監管風格已發生轉變。因為要真正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就必須有效防范道德風險,這次央行放手銀行業“泡沫”爆裂,讓相關機構付出應有代價,才能真正促進銀行業流動性管理的主動性和科學性,也才能真正促進銀行乃至整個金融系統的內涵發展。
筆者認為,當前貨幣政策取向,正與經濟發展向質量和效益轉變一樣,貨幣政策調控也轉向更高層級,通過簡政放權,市場能解決的交給市場,“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不同政策取向的內在邏輯是高度一致的。
央行25日發布公告指出,“對于貸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審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總量和進度比較穩健的金融機構,若資金安排出現暫時性頭寸缺口,央行將提供流動性支持”。這句話表明,“符合宏觀審慎要求”是獲得央行援助的前提。央行的“差別化”救助方式將極大激勵金融機構合規審慎經營動機,只有這樣,才能扭轉金融市場慣性預期,從根本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把資本逐利本性關進制度“籠子”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