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股市全線下挫 新興市場山雨欲來?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全球流動性已然開始退潮,而只有在退潮之后才知道誰在裸泳。日本股市暴跌6.4%;泰國股市跌幅超5.5%;菲律賓股市收盤大跌6.8%;臺灣股市收盤下跌2%;上證綜指跌幅近3%;恒生指數跌幅超2%;美元…
全球流動性已然開始退潮,而只有在退潮之后才知道誰在裸泳。
日本股市暴跌6.4%;泰國股市跌幅超5.5%;菲律賓股市收盤大跌6.8%;臺灣股市收盤下跌2%;上證綜指跌幅近3%;恒生指數跌幅超2%;美元兌日元跌破94……周四的亞太市場全線下挫。
籠罩在這股拋售潮背后的真正陰影是兩股同一方向的力量:隨著美國經濟復蘇鞏固,美聯儲即將收回量化寬松(QE);同時,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而資產價格泡沫若隱若現。
這兩股力量引發外資回流的恐慌不僅體現在新興市場股市,也體現在匯市和債市上。近日印度盧比、菲律賓貨幣不斷創下新低,巴西雷亞爾匯率周三創下4年新低,巴西政府隨后取消了針對外匯衍生品的金融交易稅。與此同時,亞洲各國的債券收益率也全線大幅上漲。
流動性回流的后果往往會陷入“惡性循環”:資本外逃、貨幣貶值、股價下跌和信貸息差擴大都會削弱資產負債表、收緊信貸并減少金融財富,這又反過來會對亞洲經濟增長和基本面造成傷害,從而進一步抑制資產價格。有分析師警告稱,新興市場的動蕩或許才剛剛開始。
EPFR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之前的一周,全球股票基金凈流出62億美元,環比上升了34億美元;全球債券基金凈流出125億美元,創下2007年以來的新高。從區域來看,新興市場國家單周凈流出規模創近三年來的新高,流出50億美元,金磚四國出現全面流出,配置中國的全球基金凈流出近15億美元,配置國內A股市場的全球基金凈流出8億美元;發達國家市場流出量則較小,約12億美元。
未來一段時間,全球流動性從新興市場陸續“退潮”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一根“導火線”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5月下旬在國會發表的證詞。伯南克說,如果就業形勢持續好轉,美聯儲可能“在今后幾次會議上”開始縮減QE.
從此以后,美聯儲縮減QE就不再是“是非題”,而是有關“何時發生”的競猜題,以及“影響如何”的開放式問答題。
市場目前的普遍共識是,伯南克可能會在9月18日的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議息會議后宣布。例如,每個月削減25%左右的購債規模,將每月850億美元的購買量降至650億美元。
在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收縮的時候,新興市場股市很可能是“最受傷”的。
巴克萊就全球資產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敏感度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新興市場股市和歐美高收益債券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擴張非常敏感,所以,它們可能也會在資產負債表收縮時跌幅最大。
更糟糕的是,新興市場經濟放緩本身也是讓外資“望而卻步”的原因。金磚國家的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無一例外地令人失望。
不過,“新興市場”只是個籠統的概念,一些關鍵指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能否抵御這波外資“退潮”。
巴克萊銀行(行情專區)的分析師在貨幣走勢和幾個關鍵性指標之間發現了緊密的相關性,這些指標包括短期外債、經常賬戶余額、通脹以及國內儲蓄率。強而有力的經濟體,尤其是有經常賬戶盈余的國家,在過去的風暴中平安無事,并且預計可以繼續表現良好。例如,那些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亞洲國家基本上受影響不大,尤其是韓國和中國。而金融開放的拉丁美洲國家由于擁有極高的外資參與度,在近期的拋售潮中損失慘重。
野村國際(NomuraInternational)就美聯儲收回QE可能對亞洲造成影響的研究也有類似結論。野村認為,美國取消量化寬松政策對亞洲市場的影響有強有弱: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很容易受到沖擊(港幣與美元掛鉤,新加坡元與美元密切相關);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也會因依賴于外部融資而受到負面影響。而最不易受到打擊的是中國大陸(內需驅動、對外債權人)、中國臺灣(龐大的經常賬戶盈余)和菲律賓(強勁的經濟基本面)。亞洲貨幣中最容易受到沖擊的貨幣是印度盧比、印尼盾和馬來西亞林吉特。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經濟趨冷或延續至三季度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