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和PPI剪刀差擴大 貨幣政策或按兵不動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如同月初PMI中購進價格所預示的下滑趨勢那樣,4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6%,環比下降0.6%,凸顯企業銷售承壓,實體經濟需求回復乏力。與此同時,4月CPI繼續溫和上升,同比上漲2.…
如同月初PMI中購進價格所預示的下滑趨勢那樣,4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6%,環比下降0.6%,凸顯企業銷售承壓,實體經濟需求回復乏力。
與此同時,4月CPI繼續溫和上升,同比上漲2.4%,與PPI之間的“剪刀差”在繼續擴大;再加上M2居高不下,這讓貨幣當局在降息的決定上有些舉棋不定,轉而用數量化調整手段予以觀望。
PPI持續下滑顯需求不足
數據顯示,工業出廠產品中,生產資料價格下滑是工業出產價格下滑最主要的壓力。其中,4月份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3.5%,影響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下降約2.68個百分點,完全抵消了生活資料價格0.3%的增長水平。特別是煤炭、鐵礦石和非金屬礦為主的采掘工業價格下滑幅度高達8.2%,而這些行業也正是前期生產過剩的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PPI的這一降幅遠大于此前-2%左右的市場預期,PPI所顯現的實體生產乏力已經讓股市承壓,昨日收盤時滬指下滑了0.65%。
對于PPI所反映的經濟形勢,一些分析師已經采用了“通縮”的字眼。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PPI作為衡量工業品出廠價格的指數,其降幅的進一步擴大表明工業領域受制于需求的相對疲弱、產能過剩壓力凸顯,當前已經陷入通縮的格局。從結構看,消費類價格漲幅高于生產類,與當前實體經濟的表現一致,經濟正在呈現不一樣的增長格局。
李慧勇還認為,從價格指數與企業盈利的關系看,PPI減PPIRM(原材料購進價格)之差的拐點領先于企業毛利率增速的拐點。當前兩者剪刀差已經出現回落,如果這種趨勢延續,將影響企業盈利。
一季度,中國的鋼鐵、煤炭、水泥、化工四大行業的利潤均呈負增長狀態,如果需求沒有恢復,難以看到這些產能過剩的行業利潤好轉。
一些企業家曾希望新一屆政府上臺后再次啟動增長刺激措施,但從兩個月來的高層經濟會議來看,產能過剩被新一屆政府列為經濟待解的主要矛盾之一,政府似乎沒有提升刺激的打算,而希望繼續借此機會調整過剩產能。
貨幣政策或按兵不動僅數量調節
由于美、日連續量化寬松,以及歐洲央行在上周四宣布降息,外部經濟貨幣環境進一步放寬,讓外界猜測中國可能調整利率,PPI所反映的經濟增長乏力也催生了一些對降息的猜測,但央行是否出手恐怕還需看CPI數據。
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CPI同比上漲2.4%,較上月增幅放大0.3個百分點,通脹水平總體寬松。
市場和國家統計局認為,漲幅放大的原因來自蔬菜價格上漲。夏季即將到來,鮮菜鮮蔬大量上市,將迎來傳統上的價格下滑期,加上豬肉價格為代表的肉禽價格在4月繼續保持下滑,使得未來CPI中的新漲價因素可能有所削弱。
但野村證券的經濟學家張智威擔心,基期效應仍會促使CPI上升。他預計CPI在5月會達到2.7%,6月會達到2.9%,接近3%的政府調整目標,而這降低了降息的可能。
胡遲認為,二季度CPI不會持續走高,但他強調各種推高物價的因素依然會發生作用,而且目前的流動性很充足,值得貨幣政策警惕。
高盛高華中國經濟學家宋宇則提出了一個折中的分析。他認為,如果下周一發布的實體經濟數據弱于預期,較低的CPI和PPI通脹率可以為政策調整提供更大空間。但如果數據符合9.5%的市場平均預期,政策很可能沒有進一步放松的緊迫性。
雖然沒有調整利率,但央行在舉棋不定中似乎已經開始行動。
時隔17個月后,央行在本月重啟央票發行,但外界認為,央票發行期限相對較長,央行的這次動作重啟意在調節資金,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的收緊。
胡遲也相信,這次操作顯示貨幣政策將保持穩健,近期降準和降息應該是小概率事件。央行應當是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信貸的微調來維持必要的流動性,而結構性減稅政策則會得到加強,以幫助企業減輕負擔。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