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溫和增長可期 打造升級版路徑
來源:證券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2013年春季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就如何繼續深化改革、為中國經濟尋找轉型升級之路以及推動金融和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等議題展開了激烈討論。關于改革的路徑選擇…
“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2013年春季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就如何繼續深化改革、為中國經濟尋找轉型升級之路以及推動金融和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等議題展開了激烈討論。關于改革的路徑選擇和具體走向,專家觀點存在分野,但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絕大多數專家持樂觀態度,在他們看來,經過審慎選擇和大膽突破,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走上全新的升級版道路。
認真應對近憂
在去年三季度舉行的“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2012年秋季論壇”上,關于中國經濟將逐步企穩回升的判斷成為主流聲音,隨后中國經濟的走勢印證了專家們的觀點。日前舉行的2013年春季論壇上,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從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個方面看,都存在促進和抑制增長的力量,為此,今年我國經濟在近年經歷較大波動后保持一種相對平緩走勢的可能性比較大。對于未來經濟形勢,他預計,保持溫和平穩的增長態勢是可以預期的。
潘建成說,從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監測結果看,最近三個月先行指數保持平穩,并有輕微回落;今年以來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也未表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3月份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未能延續上漲勢頭,其中購進價格環比出現下跌,均預示著未來經濟加快回升的動力不強,更可能呈現的是溫和的平穩走勢。
具體到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十二五”的后三年,投資高增長趨勢還會延續下去。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各級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謀劃了一批能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投資項目,每個省(市區)的投資總額都是數以萬億計,這些重大項目都要在今后三年開工或完成。
在馬曉河看來,近中期消費難有大幅度的增長。我國的國民收入政策不合理有利于高投資,不利于消費增加。收入政策不合理反映在,一方面在國家、企業、居民之間,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不斷向政府、企業傾斜,而居民所占收入比重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在不同收入群體之間,我國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有利高收入群體,而不利低收入群體,但是,高收入群體儲蓄傾向高,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高。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經歷了30多年的強勁增長,中國經濟在增速上會保持一定的慣性,輕易不會大幅減速,但要想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動力,則需在深化改革方面想想辦法。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分析說,過去十多年,每當經濟增速有所下滑,決策部門就會較多受到凱恩斯主義的影響,“踩油門”刺激經濟;每當通脹有所抬頭,又會受到貨幣主義的影響和壓力,被迫“踩剎車”緊縮。在每一輪擴張政策中,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等經濟結構性問題都越來越嚴重,中國經濟對政府投資、低端出口的依賴都越來越強;而每一輪劇烈的緊縮,都伴隨著金融壟斷加劇、高利貸泛濫、中小企業的大批倒閉和股市的劇烈下跌。
為跳出傳統調控模式的窠臼,滕泰建議從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中吸取營養,他特別提出了“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框架,認為經濟增長的潛在增長率取決于五大財富源泉,而中國當前這五大財富源泉都受到某種程度的“供給抑制”,只要通過制度改革,解除對人口和勞動的供給抑制、制度和管理供給抑制、土地和資源的供給抑制、資本和金融抑制、技術和創新抑制,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就會源源不斷地煥發出來。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則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方面開出了藥方,主張加快“扁平化”框架中的省以下分稅分級體制改革、構建地方稅體系,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消除產生地方基層財政困難、巨量隱性負債和“土地財政”短期行為等的制度性原因,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賈康說,在已取得顯著進展的財政“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等鄉鎮綜合改革措施基礎上,應著力貫徹十八大“構建地方稅體系”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中使中央、地方政府都通過稅基的合理配置、陽光融資機制的配套和自上而下轉移支付體系的強化與優化,逐步達到財權與事權相順應、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境界,實質性地轉變和優化我國各級政府職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管控金融地產
無論選擇哪條改革路徑,金融和地產都是無法回避的兩個重大事項。在金融改革領域,利率市場化是主要抓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認為,利率市場化真正實現后,金融生態將發生改變,金融的運行機制也將發生變化。但金融市場內在的脆弱性并沒有消除,仍需要通過監管和調控,實現金融體系的穩定。
他認為,利率市場化應該包括市場準入和退出的市場化。從國內市場來看,需要建立較為市場化的機構、業務、產品準入和退出機制,使得利率水平不僅反映有限的市場主體,在有限業務和產品范圍內的供求關系,而且反映更廣泛的市場主體的風險收益判斷、偏好和選擇。市場上也需要存在較為順暢的退出機制,允許金融機構能“用腳投票”。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曉樸在書面發言中指出,在利率市場化等經濟金融改革中,應當盡可能運用定量影響分析(QIS)等量化手段前瞻性地評估改革方案的具體影響,據此調整改革(利率浮動)的幅度和步驟,確定最佳方案。切實將量化分析和壓力測試結果應用于完善改革方案和制定應急預案。同時,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應全面摸清存貸款客戶、地區和期限結構及其對銀行盈利貢獻度,夯實決策的數據基礎。只有操作到位,好的改革方案才能實現預期效果。
關于房地產調控問題,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指出,房地產調控難度很大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定位的問題,房地產一頭連著經濟,一頭連著民生,在經濟不理想時總是想方設法對房地產寄予希望,而經濟情況好時或房價上漲過快時又非常強調民生;二是房地產這十幾年來快速發展,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沒有做,包括每家每戶的房產基本數據不足,造成了制定政策的難度,這也是房地產稅不易征收的原因;三是房地產調控的復雜性,房價背后還有更深層的問題,包括流動性過剩問題,土地供應能否跟得上的問題,地方政府要擺脫土地財政的依賴問題,土地財政跟中央政府的事權財權問題,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等。
朱中一建議,房地產調控應把短期調控和中長期制度結合起來,不要就房價而調房價。他不贊成有些人的“空調”論,認為調控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個擠泡沫的過程,如鄂爾多斯、溫州的泡沫明顯存在,肯定要擊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