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國退民進要靠優勝劣汰實現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關于“國進民退”、“國退民進”的一片是非爭論中,究竟何以厘清出路?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第一財經《首席評論》的采訪時稱,不要把問題陷入到沒有結果的爭論中,扶持中小企業,尤其是…
在關于“國進民退”、“國退民進”的一片是非爭論中,究竟何以厘清出路?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第一財經《首席評論》的采訪時稱,不要把問題陷入到沒有結果的爭論中,扶持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應當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國有企業退出競爭性領域,應該在客觀競爭環境中實現”
《首席評論》:說到大企業,我們很容易想到央企、大型國企等,但像中國遠洋這樣的大型企業,虧得那么嚴重,還要怎么扶持呢?
苗圩:由于歷史的原因,現在確實是國有企業、央企占據了大企業的主體,中小企業則以民營企業為主要存在形式。現在雖然中央提出來兩個“毫不動搖”,但是在社會上下、國內國外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不完全一樣。比如說到底是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這個爭論得很厲害。
有一些專家主張國有企業、國有經濟應該從一切競爭性行業退出來,要打破壟斷,讓民營企業進入。但是這里還有個堅持市場競爭原則的問題,要優勝劣汰,不是你去讓他退出來就退出來。
如果國有企業從競爭性領域退出來,壟斷性行業又要讓出來,國有企業大概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了。這不應是主觀的意志操縱,而是應該在客觀的競爭環境當中通過優勝劣汰來實現。
《首席評論》:中小企業就會覺得給央企、國企扶持太多了,對他們來說就是不公平的。
苗圩:是不公平,特別是在準入門檻上。所以國務院發了兩個“36條”,其中,2010年發的“新36條”,就是促進民營企業能夠進入到壟斷行業;去年又組織各個部門按照行業制定具體的細則,就是讓民營企業能夠進來,但是坦率地說,這方面仍然是困難重重,任重而道遠。
要講到扶持的政策,我們不能不考慮已經加入了WTO,以及還有外資這些方面,如果給國有企業或者民營企業特殊的政策,又會引來對所謂“國民待遇”的質疑。
所以工信部經過仔細的研究,沒有把這些問題陷入到沒有結果的爭論中,影響我們整個的工作。我們就選了中小企業作為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選好以后,我發現社會上下、國內國外,是沒有太多不同意見的。包括在國外,我們也建立了很多雙邊、多邊機制,國外他們也扶持本國的中小企業。實際上我們打開了看一看,中小企業99%是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形態99%是中小企業,所以這兩個事情是高度相關的,我們用這個辦法就可以回避掉社會上那些無謂的爭論。
“中小企業困難最多,待遇最不公平”
《首席評論》:所以作為部長還是想推動一點實事,一邊是大企業一邊是中小企業,現在從中小企業入手。
苗圩:因為中小企業的困難最多,待遇最不公平,但是反過來說,中小企業又是活力和內生性動力最強的,誰辦一個中小企業,都是今年100萬,明年想搞到200萬的,所以有內生性的動力和活力。
《首席評論》:怎么切入呢?
苗圩:我們不管你所有制,先把所有制的東西拋開一邊,我們就是按照規模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在中小企業里我們又重點放在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因為中型企業有時候跨兩頭,大中型企業,把它也包括進去了。所以從前年開始,在國務院領導的推動下,我們就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一個非常有含金量的文件,就是國務院的國發14號文件,就是鼓勵、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這里面有很多的政策措施,比如說貸款,要給它單獨的制定標準,要單獨進行考核,降低門檻,提高壞賬的容忍率。比如說政府采購,要給中小企業的產品留有一定的份額,而且還要有一定的議價。同樣的產品,大中型企業做的和中小企業做的,你只要達到產品的要求,中小企業可以議價6%。
《首席評論》:執行得怎么樣?
苗圩:坦率說有一些還沒有完全落地,有些政策已經到位了,比如說降低中小企業稅收的征繳,這些政策開始落地。但是有些像我講的政府采購,這得靠各級政府采購部門共同努力。
“產能嚴重過剩,會對產業帶來災難性影響”
《首席評論》:剛才談到產業結構的升級,這意味著對過去不一定完全合理的產業結構遺留下來的包袱的處理,現在很明顯的就是一個產能過剩的問題,產能過剩處理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處理的力度過強過猛過于一刀切,容易涉及到民生需求,這兩者之間怎么平衡?
苗圩:我有這么一個觀點,就是適度的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必然,因為計劃經濟是短缺經濟,市場經濟是過剩經濟,所以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于企業之間的競爭,如果沒有過剩,那就是沒有競爭。
但是產能嚴重過剩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惡性競爭,比如說增加系統性風險,對企業的進步、行業的發展,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產能過剩為什么今天表現得尤為突出?就是金融危機下,國際市場需求的減少,使我們產能過剩的矛盾進一步凸顯出來。解決這個問題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平衡,不是一朝一夕、一個措施就能把它解決的。一個是消化一批,一個是轉移一批,一個是淘汰一批等多種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還得一段時間,逐漸地來化解這些矛盾。
總的想法,就是首先要把住進入的門檻,要通過環保、節能、土地、銀行(行情專區)信貸等方面,控制住不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惡化這個局面。然后實行差別化的產業政策,比如說新增產能和落后淘汰產能要有某種結合,以一個省為單位,淘汰落后產能越多,可能新增產能的機會就越多。所以將來放開的時候不是一刀切的全部都放開。
“淘汰落后產能以節能減排為標準”
《首席評論》:剛才說“關掉一批,消耗一批”,關掉一批的標準是什么?
苗圩:現在我們在抓淘汰落后產能的這項工作,工業行業一共有21個子行業,都有具體的目標。現在的標準大部分還是按照工藝、設備制定,今后的標準更多是按照節能減排的標準來限制。總體上來說產能利用率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因為各個企業不一樣,各種產品不一樣,另外還有季節銷售的差別,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一般來說是70%到75%,這是一個合理的區間。另外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每年畢竟經濟還有7%到8%的增長,這個增長也會消化掉一定的富裕產能,所以這個時間很難說有多長,我們會盡快。
“新能源汽車(行情專區)是長遠發展的一個關鍵”
《首席評論》:剛才反復提到節能減排四個字,汽車是排放的一個主要來源,這幾年對于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車,大家有很多的期待,但實際進展是跟大家的預期有一定落差,怎么看這個問題?
苗圩:新能源汽車是關系我們長遠發展的一個關鍵,也是解決汽車行業節能減排的一個有效措施。這幾年通過和其他部委一起抓“十城千輛”工程,到去年年底推廣了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新能源汽車,到去年年底一共是27000輛,當然這個數量還沒有達到原來的預期。不過總體上還是出現了一個逐年加快的趨勢。
具體到產品來說,我們的公交車、市政用車、環衛用車,完全具備了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可能性,甚至我們一部分城市,比如深圳,在出租車這個行業里也開始推行新能源汽車了,可以節油,可以節能,也可以減排,特別是針對PM2.5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措施。用在公交車,既可以很好地解決集中充電這個問題,又對蓄電的里程要求不這么高。所以我們研究決定,在所有大中型城市要全面地推開這個試點,過去是只在25個城市推廣。
《首席評論》:是不是需要特別多的財政補貼?
苗圩:這個補貼是特別多,像純電動大客車的話,僅僅中央補貼就要每輛50萬到60萬,往往試點城市的當地政府還要給一定的補貼,反正發展公交沒有指望公交賺錢,都是從方便老百姓、公共福利這些方面出發,就得補貼的多一點。還有就是私家車,無疑這是量最大的一塊,私家車現在只在六個城市試點,這六個城市也進展不一,像深圳、杭州、合肥進展得就比較好,有些地方進展得就不好,所以我們跟其他部委也商量,也要實行淘汰制,現在還有很多城市要申請試點。
《首席評論》:進展不一是不是跟地方政府的推動有關系?
苗圩:有關系,另外我們希望地方政府能夠改變地方保護,讓更多的外地車進入到本地試點,這對解決排放的問題,解決PM2.5的問題,貢獻馬上可以看見。還有一個就是過去我們往往重視了對車的補貼,但恰恰忽視了充電樁建設的問題。現在像北京的很多汽車消費者,搖一個號很不容易,但是新能源汽車可以不參加搖號的政策,對大家很有誘惑力,但是消費者馬上想到到哪里充電,這就是一個實際問題。過去講的都太理想化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多部委聯合出臺企業年金新政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