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構筑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白廟村東街的一個角落里,幾個老人坐在墻根兒的長椅上安靜地曬著太陽。2012年的冬天特別寒冷,持續多日的濃重霧霾更令人窒息。昨夜一場大風之后,老人可以享受得見天日的…
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白廟村東街的一個角落里,幾個老人坐在墻根兒的長椅上安靜地曬著太陽。2012年的冬天特別寒冷,持續多日的濃重霧霾更令人窒息。昨夜一場大風之后,老人可以享受得見天日的時光了。他們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偶爾斗幾句嘴,多數時間就呆呆地坐在那里,陷入無邊的寂靜……
這是鎮里的老年服務社區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養老院2001年由北七家鎮政府出資興建,有80張床位,但這些年總是30人左右入住規模!案F人住不起,富人不愿住,F在每月收費1800元,農民從哪兒弄錢去?退休的(工人)一般也就工資2000來元,全擱這里,看病錢就沒有了,頭疼腦熱、吃藥打針怎么辦?”
距這里不遠,就有條件更好的老年公寓,但費用要6000多塊一個月工薪階層就更承受不起了;而西邊兩公里的溫都水城,一個更加豪華、規模更大的國際養老公寓正在興建中,據稱規劃建筑面積250000平方米,床位有1200張室內配備緊急呼叫系統,床頭有紅外檢測體溫系統,小區內有1500平方米的大食堂,有各種適合老年人的營養套餐自選式刷卡消費,也有高檔的中西餐廳、自助餐廳。
政府的有形之手和民間組織發揮作用的空間巨大,市場的成熟還有賴于產業鏈條的發力。太陽城養老公寓、燕郊的金色年華康復中心以及配套的醫院、商場……在北京周邊,一個養老生態帶已經初現雛形。
石家莊打造適宜養老城市
河北人口老齡化形勢十分嚴峻。第6次人口普查顯示,截至201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934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3%。而據河北省老齡委預測,“十二五”時期,河北老年人口還將以年均3%以上的高速增長。按照這種態勢,到2015年,老年人口將達1100萬、占15.5%;到2020年將達1300萬、占17%,接近中度老齡化社會。
石家莊等城市老齡化程度更高。以石家莊為例,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35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3.87%。石家莊市民政局局長劉月照在介紹養老服務情況時表示,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石家莊必須打造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
居家養老仍是石家莊市主要的養老方式。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石家莊市區老人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占91%,依靠子女贍養的占2%,依靠其他收入的占7%;單獨居住的占58%,與子女同住的占42%;有入住養老公寓愿望的占3%,有社會服務需求的占30%以上。
為便利家居養老,政府民政、衛生、商務、勞動保障等五部門共同扶持養老服務業。到目前為止,已經率先在橋西區、長安區開展了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建成為老服務站60家,享受政府購買服務的老人有3377人,安裝“一鍵通”、“一號通”求助電話1.2萬多部。
對“三無老人”,現在的做法是由政府購買服務:實行將“三無老人”、低保老人全部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三無老人”每人每月發放200元服務券,低保老人每人每月發放50元服務券;對60歲以上老人實行醫療乘車、門票等優惠;百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特殊生活補貼。
構建養老服務網絡、一“呼”即到,是石家莊的一個新舉措:區級成立社會化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街道成立養老服務中心,依托街辦衛生院、養老服務機構,設立服務窗口,為老年人服務。社區以養老服務機構、“星光老年之家”為依托,建立社區養老服務站,為老年人提供家政、護理、日托等服務,并與養老服務中心隨時溝通信息,及時為老人提供所需服務。老人有需要,只需要直接撥通“百姓通”老人手機或免費電話,由呼叫中心就近安排,享受上門服務。
呼叫中心與各區民政局設立的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為老服務站聯網,形成為老服務共同體,服務內容達6大類53項,簽約養老機構2000余家。這些機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為失去“三無老人”、低保老人、獨居老人提供抵償服務,對社會老人提供有償服務,目前運轉良好。
根據石家莊《關于加快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從2012年起,將用4年時間初步建立起政府宏觀管理和扶持,街道、社區、居委會興辦,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到2015年,全市每個街道(鄉鎮)均建成一所示范性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全部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街道(鄉鎮)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基本覆蓋。
中國經濟時報從河北省民政廳獲悉,財政每年至少要拿出5000萬元資金,獎補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石家莊、秦皇島對新建社會辦養老機構都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市區每張床位3000元、縣市2000元,還有每月50元的營運補貼。據民政廳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處調研員高德海介紹,河北省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總數已達3.25萬張,到“十二五”末,社會養老機構床位數所占比重將達到50%以上。
“銀發市場”尚待開發
政府應對養老緊鑼密鼓,但從市場上看,針對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產品,還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2年重陽節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走訪了河北的一些大型商場,“銀發商機”的概念熱度不高,也少見專門的產品促銷。一些服務員甚至稱,沒有聽到“銀發產品”這個說法;還有一些商場的服務員,讓記者重陽節當天再來轉轉(看是否有活動)。只有北國超市工作人員說,他們將舉辦“重陽情購物專場”,圍繞民生商品、雜糧、新鮮蔬菜、保暖服飾、滋補保健、養生壺、足浴盆等品類商品進行低價促銷,期間老年人購物單張小票滿68元可獲贈暖冬棉拖一雙,還將策劃“走進敬老院為老人送關愛”系列公益文化活動。
在唐山新華道的一家商場,耿大媽對記者發出了感嘆:“我們年齡大了,腿腳不利索,子女又不在身邊,有時候想買點適合自己用的東西,在商場轉半天也找不到。能不能像嬰兒用品專賣店那樣開些針對老年人的用品店呢?”
一位行業內的人士認為,“銀發經濟”沒有得到深入挖掘,是因為對于老年人的消費能力究竟有多大不確定,大家都在觀望。她認為,老年人在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等方面的消費能力,如果得到滿足,市場規模也不可小覷,況且“銀發經濟”也能緩解老齡化日益加劇帶來的社會問題!暗F在開發也許無利可圖,政府能不能像補貼床位一樣,對銀發經濟予以補貼呢?”
網上店鋪似乎更為敏感一些。很多電商打出“重陽節促銷”的招牌,對適合老年人的商品推出優惠,他們甚至將購物群體鎖定為年輕人,打出“回報”、“感恩”等溫情牌,吸引網購一族。
淘寶網上的“重陽禮物”,已經有幾萬個相關商品。人氣較高的有保暖衣物、小家電、輪椅、拐杖、腳套等。一位經營拐杖的店主告訴記者,現在老年人越來越多,做老人生意很有前景,但關鍵是找到合適的商品。他說,一般網購老年人用品大多是年輕人,但買的東西需要得到老人的認同,所以商品要符合老年人感覺物美價廉消費心理和消費特點,才能適銷對路。
企業開始布局“養老產業”
河北友愛醫院是在河北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登記的法人單位,經費來源為非財政補助類,由原來石鋼醫院改制后與河北平安健康集團合作經營,有國有股權,但屬于民營性質,在河北醫療系統舉足輕重。在談到將來的遠景規劃時,院長吳維海告訴中國經濟時報,建設老年社區的宏大方案已經報批,將依托河北友愛醫院醫療保健服務優勢,在環首都綠色經濟圈中選擇1—2個點,建設專業化的綠色生態醫療健康和老年養護基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他們現在已經拿下1000畝地,要建10000套公寓,發展包括老年社區、老年大學、宿舍、醫院、商店在內的“大健康”板塊。
管理河北100多億國有資產的國控集團董事長邱建武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健康板塊是未來的業務重點之一,將瞄準產業鏈高端和新技術、新產品發展的新趨勢,選擇處于成長期的科技型健康中小企業,以國控股權投資基金為依托,以PE方式,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8—10家,通過3至5年的孵化培育、上市,以資本運作手段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到“十二五”末,力爭培育1家健康概念企業實現上市。
傳統的煤礦企業開灤集團,也在非煤產業上做起了大文章。集團董事長張文學告訴中國經濟時報,在公司制定的“兩主一新”發展戰略中,能源化工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是主業,包括煤化工、物流、金融等;一新是指新能源、新材料(行情專區)等新興產業,健康服務業就占重要位置。他說:“中國有空巢老人4500萬;現在很多家庭就一個孩子,他們的父母也要步入老齡行列,健康產業潛力肯定很大,企業要在保健康復等鏈條上占據一席之地!痹2012年底召開的集團工作會上,開灤集團總經理裴華也透露,企業要把健康產業當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盤活企業閑置資產和富余人員,加快產業項目的調研論證,爭取2013年度培育形成2到3個健康服務產業項目。
在天安門正東30公里,規模龐大的“養老巨無霸”——燕達國際健康城已經投入運營。一個民營企業家投資130億元興建,共由六大板塊組成:即燕達國際醫院、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醫學研究院、醫護培訓學院、國際會議中心、燕達國際醫學院。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時候,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的大門正在做最后的裝修,但已經可見三三兩兩的老人在里邊散布。工作人員說,這里有床位12000張,自理賓客入住的居所按家居式花園洋房設置;半自理和非自理賓客入住的居所按星級賓館式設置。除護理站外,還有多功能大街,甚至設置了教堂。
養護中心專門設置的醫療站為賓客定期免費體檢和身體健康評估,并分別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對賓客患的慢性病、老年疾病和常見病等均免費診療,對賓客患的重病、大病,到相鄰的燕達國際醫院治療。為賓客配備的高素質護理員有一部分從菲律賓等國家引進,通過語言、心理學等專業的培訓。
記者正在和工作人員交流,來了一位住戶前來取保健資料。記者問她入住多久了,她說:“三個多月了。我原來住在昌平的一家養老院,聽朋友介紹這里設施更全,就來了。每月3000多元的費用,也還承擔得起!
看來在“銀發市場”的內部,激烈的競爭也正在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