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三年:重現當年特區建設熱情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天,前海管理局三歲了。三年前,我們租用在深圳地鐵公司一個偏僻的角落里,初期不到10個同事。前海管理局經營發展處處長王錦俠憶起當年非常感慨。三年間,曾經15平方公里的灘涂拉開了基礎設…
今天,前海管理局三歲了。
“三年前,我們租用在深圳地鐵公司一個偏僻的角落里,初期不到10個同事。”前海管理局經營發展處處長王錦俠憶起當年非常感慨。
三年間,曾經15平方公里的灘涂拉開了基礎設施建設的帷幕;2012年6月底,國務院批復的22項先行先試政策落地14項,其他8項政策也將在今年上半年全面落地。
前海管理局的忙碌也已經名聲在外。局長鄭宏杰一天最多一次接待過17批參觀者。王錦俠幾乎每周都有幾天在北京忙于政策批復的各項工作,而招商聯絡處平均每天接待量在二三十批以上。前海管理局副局長何子軍說,前海的工作狀態仿佛重現了當年特區開拓創業的時代。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獲悉,截至2012年12月29日,前海管理局共批復入區項目302個,注冊金額合計372.7億元。
前海是國內新區里唯一以法定機構推進經濟新區發展的區域。
何子軍說,傳統政府行政模式,出現了機構臃腫、效率低下、不考慮成本的問題,三年來,前海逐步實現由傳統行政管理向現代法制管理轉變,效率提高,審批鏈條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法定機構一個重要體系是市場運作體系。何子軍說,前海開發過渡期結束后,將不再靠財政補給,要靠15平方公里的土地開發運營來養活自己。
未來,前;A建設至少需要800億~1000億元的總投資,資金來源需靠土地出讓獲得的收益來實現。從遠期來看,更多依靠前海投資控股公司對產業的投資來獲取一些收益,同時可能建金融控股公司。
法定機構的運作也成為前海招商引資的抓手,前海管理局招商聯絡處副處長張鋒說,法定機構給前海帶來的是政策延續性的保障,尤其增強了外資企業、港澳臺企業對前海的信心。
制度創新讓每一次政策的爭取都充滿艱辛,當然也獲得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何子軍說,前海的先行先試政策是滾動式的,根據產業發展要求和開放的要求,每年會有一些新的安排給前海。目前,正在梳理金融、法制、人才建設等領域的政策創新,就新的創新政策正在和各部委密切互動。
接下來,前海將整合紀檢、監察、檢察、審計等監督力量,組建專門廉政監督機構,探索前海廉政監督新體制。同時,加強深港商事民間調解機制的合作,積極引入香港仲裁機構在前海設立分支機構,探索開展粵港律師事務所合伙聯營試點;組建前海特別商事法庭,探索建立香港居民人民陪審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