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金改”:讓民間資本從“暗流”變“水庫”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長鄭新聰日前向記者表示,正在推進的泉州金改最終要和民營實體經濟結合,我們歡迎民營經濟的參與。去年12月,中國國務院正式批準《泉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總體方案…
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長鄭新聰日前向記者表示,正在推進的“泉州金改”最終要和民營實體經濟結合,“我們歡迎民營經濟的參與”。
去年12月,中國國務院正式批準《泉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總體方案》,中國民營經濟重鎮泉州由此晉身為當前僅有的3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
能夠獲膺重任,泉州發達的民間資本和民營經濟無疑是考量的原因之一。根據泉州官方的估計,目前泉州有民間資本4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如果加上海外泉籍僑資,可能超過2萬億元。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經貿委主任周聯清在本次人代會上提出要利用好福建民間資本的建議。“一位民營企業家曾經表示,一個100億(人民幣)的項目,我一個晚上就能籌集到資金”,這令長期從事經濟工作的周聯清印象深刻。
同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泉州安踏集團總裁丁世忠11日也告訴記者,對泉州很多民營企業而言,數十億(人民幣)量級的資金籌措,“可以靠自己”。
巨量的民間資本“暗流”運行,在當前的經濟狀況下,固然可以成為經濟“水庫”,但若不能和實體經濟連接,也可能成為“洪流”。“巨大的民間資本找不到投向,沒法有效監管,與實體經濟沒有通道,容易向股市炒房上投入”,周聯清頗為擔憂。
但與此相對的是,鄭新聰也承認,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依然存在,泉州民營企業除了“百分之十幾”的例外,難以得到現有金融機構的信任、支持。
在鄭新聰看來,泉州“金改”不但可以為民營實體經濟提供亟需的金融支持,也為民間資本打開通道。他為民營經濟參與“金改”支了“三招”。
“在‘金改’中,民營資本可以參加所有金融機構、金融實體的組建,我們不會設立任何門檻”,
“參加‘金改’,民營經濟還要注意信用體系的建設”,鄭新聰又為民營經濟支出第二“招”。他說,金融改革要以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為前提,這就需要構建信用體系,泉州將把“企業的所有信用登在平臺上,大家都能查到”。
鄭新聰的“第三招”是希望通過行業企業協會,組建產業基金。“一些大的項目,比如煉油,需要的投資巨大”,鄭新聰說,沒有資金“抱團”是困難的,“通過多個企業的參與,基金的建設,我們可以把這些大項目延伸出一條很長的產業鏈,把項目‘吃干榨盡’,讓更多企業獲益”。
除了希望“金改”“撬動”民間資本,鄭新聰也希望泉州作為臺胞重要祖籍地,通過“金改”能吸引更多的臺資“設立分支機構,參股相關機構”。
“泉州同時正在開展泉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設”,鄭新聰透露,本次人代會上,幾位福建代表也向有關部門提出,要將泉州列為“國家級的民營經濟改革試驗區”。
“‘金改’最終還是要和實體經濟的發展結合在一起,為實體經濟服務”,鄭新聰說,在經過30年前的“第一次創業后”,泉州正在呼應民營企業的需求,推動它們“第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