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四大行信貸負增長500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春節過后,中國銀行體系一度高歌猛進的信貸投放節奏突然來了個緊剎車。2月28日,來自國有大行的權威人士透露,進入2月第三周,工、農、中、建四家大型銀行再度收緊信貸口子,當月新增貸款規模…
春節過后,中國銀行體系一度高歌猛進的信貸投放節奏突然來了個緊剎車。
2月28日,來自國有大行的權威人士透露,進入2月第三周,工、農、中、建四家大型銀行再度收緊信貸口子,當月新增貸款規模一周內被壓縮掉近500億規模,即截至2月25日,四大行新增貸款規模為2050億元,較2月18日2500億的新增規模做了大幅壓縮。
“主要是個別分行月初投放過猛,超過了額度控制。”2月28日,某國有大行總行中層告訴記者,貸款投放過猛,容易引發中央銀行的窗口指導。
央行祭出窗口指導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1月份四大行信貸投放一度沖破4000億規模,就曾招致央行窗口指導,致使1月最后三日不得不停貸。
與四大行信貸負增長相伴的,則是2月25日以后銀行間市場驟然收緊的流動性。2月26日,隔夜shibor大漲130.4個基點,至3.6906%,7天shibor也上漲50.1個基點,至3.811%。
“央行信號讓市場人心惶惶的。”2月28日,一位貨幣市場交易員如是告訴記者,26日以后,市場傳聞不斷,先后傳出某國有大行向人民銀行申請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hort-termLiquidityOperations,下稱SLO)被央行拒絕的消息。
不過,2月28日,某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透露,上述消息并不準確,央行確實為一家國有大行提供了SLO。但消息并未得到官方證實。
月末停貸重演?
僅僅從數據出發,2013年前兩個月,中國銀行體系展現出的旺盛的信貸沖動,讓市場詫異。
僅以2月份為例,在經歷了1月末短暫的停貸后,2月前三天,四大行就一口氣放出了高達1890億的人民幣貸款。
“基礎設施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是兩大主力。”上述國有大行人士如是告訴記者,1月新增1.07萬億貸款中,中長期貸款占比提升至54%,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城鎮化’方向的基礎設施貸款是總行明確予以鼓勵的。”一位大行江蘇分行人士告訴記者,盡管總行并沒有單獨列出城鎮化專項融資,但去年下半年開始,發改委地鐵、城際鐵路等軌道項目大批上馬,為商業銀行儲備了大量的項目資源。
城際鐵路建設,是中國城鎮化道路的應有之義。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巴曙松(微博)看來,關于城鎮化,目前初步達成的共識是,以人的城市化為主線,以“兩橫三縱”為主干,以城際鐵路為重點。
本報記者統計,僅僅2012年1-9月份,全國就至少有26個地方城市地鐵項目和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通過了發改委的審批,投資規模超過7007億元。
鐵路投資也在加速。在1月中旬的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宣布,2013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6500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00億元,這一數字高于2012年的水平。
鐵道部2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鐵路完成固投209.94億元,同比大幅上升70.9%,其中基建投資完成141.75億元,同比增加62.3%。
至于個人住房貸款,在商業銀行停貸壓力之下,近期先后傳出平安和民生停發按揭貸款的假消息。
不過,商業銀行總行和貨幣當局有關信貸投放的管理,總的政策并未發生大調整,因此,一旦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超限,就有可能導致央行的窗口指導。
2月28日,某國有大行江蘇分行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信貸規模投放管理基本延續了2012年的政策,即在總行統一安排下,按“3:3:2:2”的進度投放。
此外,存款增長乏力也制約了銀行體系的信貸投放能力。在經歷了1月存款1.11萬億超預期增長之后,2月份存款一直呈現流出態勢,截至2月24日,四大行存款較月初減少3600億元,商業銀行月底攬存壓力不減。
央行何以慎動SLO?
2月28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繼續上揚,隔夜、7天和14天分別上漲7.9BP、4.20BP、4.40BP。春節過后,Shibor利率一度上揚,2月27日,市場傳出國有大行向人民銀行提出了SLO申請。
SLO,作為公開市場常規操作的必要補充,今年1月份,由人民銀行正式推出,該工具參與機構初定為12家商業銀行,主要以7天以內的短期回購為主。作為市場主要資金拆出方,國有大行主動申請SLO,可見流動性之緊張。
然而,從央行公開市場的邏輯看,從時隔8個月后重啟正回購,再到拒絕給予大行SLO傳聞,央行并不認為市場上“缺錢”。
2月25日,是一個關鍵時間點,大量法定準備金上繳導致銀行間市場流動性趨緊。申銀萬國銀行業分析師倪軍認為,從供給段來看,近期流動性緊張主要受到幾個因素影響:一是,2月22日,2000億財政存款上繳;二是,25日存款準備金上繳;三是,26日600億國庫管理資金到期,再有就是央行重啟正回購操作。
“央行確實對前期信貸投放過快有所擔憂,近期的一系列操作也是針對信貸、社會融資規模、M2、外匯占款等數據大幅反彈的反應。”倪軍說。
央行短期內不會改變對市場流動性寬松局面的判斷。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告訴本報記者,央行的態度取決于通脹。若兩會后,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能得到有效的約束,不失控,中央銀行有可能很“愿意”會將目前的彈性寬松的資金面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