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新一輪投資下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穩增長的調控之下,今年二季度以來一些地方競相擴大投資規模的消息頻頻見諸媒體,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地方新一輪投資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影響幾何?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是否可控?在…
在“穩增長”的調控之下,今年二季度以來一些地方競相擴大投資規模的消息頻頻見諸媒體,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地方新一輪投資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影響幾何?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是否可控?在現有防控舉措基礎上,我國還將如何更好防范風險?
針對社會關注的熱點,業內權威專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整體可控,在地方投資意愿高漲的背景下,關鍵要落實好已有管理措施,中央地方齊抓共管多舉措防范風險擴大。
對于天津、山西、黑龍江、江蘇、重慶、貴州等十余省市陸續發布的累積超過10萬億元的地方經濟刺激計劃,財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認為,一方面要意識到這10萬億元更多是“象征意義”,部分地方發布的投資計劃實際為長期計劃,并非當年實際投資規模,如貴州提出的3萬億元投資計劃實際要在未來10年完成;重慶提出的1.5萬億元工業投資計劃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過度投資可能會加劇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一些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關鍵是要真正落實好中央年初提出的穩增長、穩中求進的總方針。在適度增加投資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競相擴大投資的傾向,警惕低效益的盲目投資。在適度增加舉債的過程中,要特別防止擴大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傾向。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云認為,地方投資應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應盡量退出競爭性領域,同時政府的融資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尤其不能通過融資平臺公司違規發行企業債或信托產品等方式變相舉借政府債務,不能超前超大搞建設,避免透支未來增長潛力。
在歐債危機蔓延的當下,有外媒指出,中國經濟最大的潛在風險來自地方政府性債務。一些輿論也認為,新一輪投資熱潮會進一步加劇國內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并可能引發償債危機。
對于這些輿論,喬寶云認為其中有“夸大”成分。從審計署公布的數據上看,截至2010年底,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10.7萬億元,即便加上中央政府債務,負債規模也低于60%的國際警戒線。
“從2009年開始,經國務院同意由中央財政代理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這一創新舉措為地方‘陽光融資’打開前門,也為建立規范的地方舉債融資機制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礎。”喬寶云說。
此外,2010年6月,國務院全面部署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管理,為防范財政金融風險堵上“后門”。近年來中央還建立化債激勵機制妥善處理存量債務,指導金融機構分類處理融資平臺存量貸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方財政壓力。同時,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動態監控機制,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實現“全程監控”。
專家指出,在當前地方投資意愿高漲的背景下,應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中央地方齊抓共管,推動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逐步規范和透明,使得地方財政在可持續發展軌道上順利運行。
“風險并不等于危機。”喬寶云指出,投資和債務規模較大并不可怕,重點在于地方政府提高投資項目的透明度以便監督,保證債務規?煽。“應通過有效方式規范管理地方政府性債務,努力推進透明公開,讓社會各界清楚明了債務情況。”
據了解,目前,按照國務院部署,財政部正在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管理和風險預警機制,將地方政府債務收支納入預算管理,逐步形成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債務。
專家表示,在現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框架下,個別地方政府即使有較強的舉債沖動,如果不符合相關規定,也難以如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守英認為,防范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保證已有管理措施落實到位是關鍵。長遠來看,化解風險應創新金融工具,讓城市建設融資主體多元化,從而減少地方舉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