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企業近期訂單驟降 出口現動能不足現象
來源:新華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一年前還是火熱的招商局面,可現在一些老商戶提出了減租要求。王先生是山西一家建材家居賣場的負責人,他對當前的經濟走勢有點擔心。而家住北京、經常賣廢紙的許先生最近則發現:作為生產原材…
“一年前還是火熱的招商局面,可現在一些老商戶提出了減租要求。”王先生是山西一家建材家居賣場的負責人,他對當前的經濟走勢有點擔心。
而家住北京、經常賣廢紙的許先生最近則發現:作為生產原材料的廢紙價格,近期卻初顯止跌跡象。
受國內外諸多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遭遇極為復雜的局面。如何看待當前形勢?“穩增長”目標能否實現?應采取哪些措施?一系列疑問有待破解。
穩增長任務艱巨
如果單從剛剛披露的經濟數據看,形勢確實不容樂觀。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49.2%,自去年11月以來首度跌破50%,創出9個月新低。根據此前統計局的數據,二季度我國GDP增速為7.6%,連續第六個季度下滑。
“外需滑坡拖累了PMI指數降至9個月以來低點,表明制造業經營活動仍然低迷不振。”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
“訂單一直起不來,不知道還要扛多久。”張瑩供職于一家對歐出口的外貿企業,訂單的驟然下降是她這幾個月來最直觀的感受。而張女士的感受在最近的進出口數據中有所體現,作為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在今年出現了動能不足的現象。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出口增長僅為1%,低于預期。
受生產低迷的影響,1至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同比降幅較6月份進一步擴大。而根據記者的觀察,沿海地區的一些制造業企業利潤下降得更為明顯。剛剛披露的年報顯示,比亞迪上半年凈利潤跌幅達九成,富士康上半年虧損額擴大,李寧集團發布香港上市后首次年度虧損預警……部分國內企業上演著中期利潤集體“跳水”現象。
“眼看著就要擊穿2000點大關,咱這股市還有救嗎?”盯著大盤上一片綠色,上海股民劉蕙女士疑問連連。
積極因素正在顯現
盡管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但專家指出,就全球范圍而言,中國經濟仍然處在平穩增長的區間,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同時,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作用下,一些積極因素正在醞釀,經濟筑底企穩跡象已有所顯現。
“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增速有所放緩實屬正常。此外,雖然GDP連續六個季度出現增速下降,但7.6%的增長水平仍在我們的預期目標之內。”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稱。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受訂單銳減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出現了生產收縮行為,但隨著二季度大量基建項目的陸續鋪開、貨幣松動的加快以及“穩增長”政策的落實到位,增長中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正在顯現。
經濟筑底企穩跡象正在悄然發生。“我們注意到7月輕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較6月回升了1.1個百分點,說明輕工業去庫存可能已經告一段落。即便3季度GDP增速存在下行風險,其進一步下降的空間也很有限。”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判斷。
記者發現,盡管8月份PMI指數再創新低,但個別指標已傳遞出經濟企穩的積極信號。如新出口訂單指數與上月持平,購進價格指數明顯上升,原材料庫存指數大幅下降,這些積極信號表明企業壓縮庫存、控制開工率的活動接近尾聲。
另一個積極信號是,在過去兩年里讓決策層倍感頭疼的物價上漲問題,終于在今年二季度開始緩解。專家指出,雖然年末物價可能有所回升,但不會出現大幅反彈,這將為“穩增長”后續政策的出臺留足空間。
“考慮到穩增長政策空間依然存在、外需進一步惡化可能性不大等因素,我們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全年7.5%的增長目標。這將是一個讓其他經濟體都羨慕的速度。”連平指出。
更加注重發展質量
分析人士認為,盡管實現“穩增長”目標并無懸念,但考慮到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國內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逐步放緩、資源環境約束漸趨增強的現實,下一步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需要更加關注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
“及時預調微調當然很重要,但政策的長遠調整和變革不能忽視。”連平認為,本輪經濟放緩是中長期增速回落與短期沖擊綜合影響的結果,因而在關注短期增長的同時,政策必須考慮中長期發展問題。
“‘穩增長’之后更需‘穩發展’。”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建議,在經濟‘穩’住之后,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改革,實現經濟下一步的均衡發展。
專家指出,在經濟增長進入放緩周期的大背景下,“穩增長”不能僅僅依靠“松貨幣”等短期措施來應對,必須同促進改革與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在財稅、金融、收入分配等方面尋求制度性的更大突破,切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學家辜勝阻認為,要讓民間資本“接力”政府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效率提升,關鍵是要放寬準入門檻、加快金融和財稅體制改革,調動企業的投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