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六度訪華訂單豐收背后的中德經貿蜜月期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飛機、汽車訂單,還有中國購買歐債的承諾——默克爾都想得到。這是德國總理第六次訪問中國,她于30日上午抵達北京。默克爾此次訪華身負雙重重任:使中國高層相信歐元危機在掌控之中,并鼓勵中…
飛機、汽車訂單,還有中國購買歐債的承諾——默克爾都想得到。
這是德國總理第六次訪問中國,她于30日上午抵達北京。默克爾此次訪華身負雙重重任:使中國高層相信歐元危機在掌控之中,并鼓勵中國繼續購買歐洲債券;同時深化同中國的經貿關系。
當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默克爾會談并共同主持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國家主席胡錦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也分別會見默克爾。
根據行程安排,溫家寶還將陪同默克爾前往天津訪問。《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他們將乘坐京津城際高鐵抵達天津,見證位于當地的空客公司總裝廠第100架飛機的完工。
30日,中德雙方在京簽署了《空客中國總裝線二期框架協議》等十余個合作協議,涉及航空、汽車等多個領域。其中包括工銀租賃公司與空中客車公司的A320系列飛機采購協議,訂購數量50架,合同金額大約35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中國光伏企業遭遇困境的背景下,兩國就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貿易摩擦,避免采取反傾銷、反補貼措施達成一致。這被視為本次中德政府磋商的一個重要成果。
光伏利好
在看完德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之后,一位長期代理中德經濟業務的德國律師對本報記者說,他們的總理就像個促銷員。
新出爐的德國勞工辦公室報告顯示,目前德國失業人數達到290.1萬,失業率約為6.8%,德國聯邦勞工局局長魏澤認為,未來德國經濟增長率將進一步降低。
尋找來自中國的經濟增長點,這是默克爾訪華的一大考量。
30日,穿著最喜歡的西裝套服的默克爾全程面帶笑容與多位中國領導人會晤,她所想要急于傳達給中國的信息是:歐元區有絕對的政治意愿來解決危機。
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后,兩國總理共同會見了記者。溫家寶表示,他心里對歐債問題也有擔憂,但對歐洲經濟、歐元區以及歐元依然抱有信心,中方愿在充分考慮風險防控前提下,繼續投資于歐元區國債市場。
和參與本輪磋商的官方陣容(中方8位部長和5位副部長、德方7位部長和2位國務秘書)一樣,本次訪華的德國經貿團規格同樣很高——二十多位德國知名企業的高管來自西門子公司、思愛普公司(SAP)、大眾汽車公司、蒂森克虜伯公司(ThyssenKrupp)和巴斯夫公司(BASF)。
空客已經收獲了總價值在35億美元的50架飛機訂單。考慮到中歐在航空碳稅方面出現爭議之后,空客就一直在訂單上落后于波音,此次協議可謂是一筆不錯的生意。需要注意到的是,德國擁有空客母公司EADS超過五分之一的股份。
作為由空客公司與天津保稅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組成的中方聯合體共同建設的合資企業,空客天津總裝線是歐洲以外的第一條空客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包括A320和A319兩個機型。該總裝線自2008年投產以來已交付飛機90多架。
從德方的一系列表態來看,他們要的是胡蘿卜而不是大棒。
在30日的記者發布會上,默克爾表示:“關于中歐企業間光伏太陽能貿易問題,希望通過協商而不是啟動反傾銷程序解決。”
今年7月24日,包括德國企業光伏巨頭太陽能世界公司(SolarWorld)在內的一些企業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根據規定,歐盟須在9月6日前決定是否立案。2011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到歐盟的總金額約為204億美元,如果該反傾銷案件立案,將成為中國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
溫家寶30日表示,中國與德國同意通過協商解決光伏產業的有關問題,避免反傾銷,進而加強合作,這是解決貿易爭端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的一個重要成果,對世界也會起到示范作用。
走進德國
在默克爾行前的一次媒體發布會上,柏林官員甚至稱中德關系“非常特殊”,而此前這個詞組只會用來描述德國與法國、美國等國的關系。
中國是德國出口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與2005年相比,2011年德國對中國的出口額增長了206%。
根據德國政府提供的數據,在同一時段,德國對歐洲其他國家和對美國的出口增長,僅為24%和6.3%。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德國是中國第五大出口目的地,金額達到764.3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12%。這一數據在歐盟國家中排名第一。作為中國前十大進口原產地,德國也是歐盟中對華出口最多的國家,2011年金額達到927.2億美元,增幅接近25%。
按照去年6月首輪中德政府磋商達成的共識,中德經貿往來正朝著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800億美元的目標而共同努力。
投資方面,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0年,德國對華投資9.33億美元(當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57.35億美元),在歐盟中少于英國、法國、荷蘭。2011年,德國對華投資金額上升到11.36億美元(當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60.11億美元),在歐盟中僅次于英國,今年前7月,德國(9.58億美元)超越英國成為對華投資最多的歐盟國家。
截至2010年末,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20位的國家或地區中,德國排名第15,金額超過15億美元,在歐盟中排名第一。而根據中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昨天聯合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截至2011年末,這一數字增長到24余億美元。
今年是中國企業密集“走進德國”之年。三一重工出資3.2億歐元收購了德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后來德機械制造商施維營(Schwing)、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凱毅德(Kiekert)、太陽能企業森韋斯(Sunways)也紛紛落入中國投資者手中。
今年2月,溫家寶和正在中國訪問的默克爾在廣州與中德企業家代表座談,他表示,歐洲有人認為,中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加強與歐洲的合作是想買斷歐洲。“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中國沒有這樣的想法,沒有這樣的胃口,也沒有這樣的能力。”
溫家寶強調,中國企業對德國的投資只相當于德國企業對中國投資的十分之一。中國的對外投資剛剛起步,是完全建立在互利共贏基礎上的,而且是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
德國外交關系協會主任桑德·施耐德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所說,“在對華關系方面,默克爾比以前實際多了,而德國在和中國交流時,應該學會控制自己,避免任何對抗和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