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月外匯占款增量同比下降超八成
來源:經濟參考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人民銀行14日更新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達256575.17億元人民幣,較上月凈減少38.2億元。如果將今年前7個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2988.16億…
中國人民銀行14日更新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達256575.17億元人民幣,較上月凈減少38.2億元。如果將今年前7個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2988.16億元的增量和去年同期23081.06億元的增量相比較的話,增量只占去年同期的13%,也就是說,前7個月的增量同比下降達八成以上。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此前公布的統計數據,在2011年四季度連續3個月負增長后,從2012年1月開始,新增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再次轉正。其中3月外匯占款新增1246.36億元,回升至千億以上的增長量。不過,進入4月,外匯占款較3月減少605.71億元,首次出現年內的負增長。5月份和6月份,新增外匯占款量也只是分別達到234.31億元和490.85億元人民幣。
資金流入放緩已在多重數據中有所體現。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公布的二季度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2012年二季度,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597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714億美元。繼去年四季度之后,今年二季度我國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項目再現逆差。
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匯占款的負增長和今年以來的連續低位增長主要是受到了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影響。他指出,實際上,從前七個月的貿易順差增量和FDI增量來看,并沒有出現所謂的資金外流拐點,也就是說,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來看,導致資金流入放緩的主要在資本和金融項下的“其他投資”和“貿易信貸”,而這兩者,和企業的收付匯以及結售匯行為密切相關。“主要是因為已經形成的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和市場上彌漫的貶值預期,使得企業推遲了收匯和結匯,也就是說,是本該流進來的資金沒流進來,并非熱錢的外逃。”他指出。
這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此前公布的上半年相關統計數據也不謀而合。根據外匯局的相關統計,從跨境收付的細項數據看,上半年跨境支付同比增長24%,不過,其中,境外直接投資項下我方擁有主導權的資金流出增長74%,而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撤資、外方投資收益匯出等外資主要撤離渠道的資金流出僅增長15%。
與此同時,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國際金融動蕩加劇的背景下,主要新興市場普遍出現資本外流、儲備減少、本幣貶值,我國跨境資本流動受到影響在所難免。而國際收支順差減少、外匯儲備增長放緩符合國家宏觀調控方向,有利于保持中國國際收支的平衡。
“總體看,只要國內外不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全年我國國際收支仍有望實現基本平衡。”該負責人在展望下半年的國際收支形勢時表示。他指出,雖然今年下半年國內外繼續存在許多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但一些有利于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積極因素正在逐步積累:一是近期出臺的一系列預調微調政策將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二是鑒于世界經濟低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壓低國內進口成本,下半年我國貿易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三是各主要經濟體均將保增長放到了重要位置,相關國家和地區也仍有一定資源和決心防止債務危機走向最壞情形。
在外匯占款持續低位增長的情況下,眾多市場人士紛紛預計再次降準的可能性在增大。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研究員張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外匯占款的增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市場上的資金規模和貨幣工具操作方向。一般來說,外匯占款減少后將減少本幣的投放,繼而減小了市場的流動性規模,而央行為向市場補充必要的流動性,就會及時對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率進行下調,反之亦然。
不過,趙慶明表示,7月外匯占款下降的規模不到40億,數量非常微小,這種情況下,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影響并不大。